专访佩斯(PaceWildenstein)纽约副总裁Peter Boris
在“上海当代”博览会上,佩斯北京的参展空间可能是除了马伯乐画廊之外最大的,约有200平方米,其中尹秀珍的最新大型装置《心脏》成为全场最亮眼的作品之一。记者在现场采访了纽约佩斯副总裁Peter。
记者:佩斯画廊为什么会来到中国设立新空间?
Peter: 当我们来到北京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很多很多优秀的艺术家,由此我们意识到北京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世界艺术生产中心,就如同纽约、伦敦、柏林在世界上的地位一样。而这样的场景就如同五六十年前的法国和纽约,如今它又在北京发生,这是令人激动和兴奋的。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我们在1790年就有了自己的画廊,如今我们在北京建立如此大的空间,就是为了给艺术家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栖息的空间。北京将是佩斯的第二个中心,而且我们请到了北京公社的冷林担任佩斯北京的总裁,同时也是我们纽约佩斯的总监。
记者:是否早有计划参加“上海当代”?
Peter:是的,因为这是一个很棒的、令人激动的艺术博览会,这是它的第二届,相信它可以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我们从一些西方画廊听说,他们的西方艺术家作品没有卖出去。但这一点并没有让我感到吃惊,为什么中国人不会买海外艺术家作品呢?我们决定以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作为销售策略,当然,我们还可以展示国外艺术家的作品,但不一定为了销售。我们会向亚洲藏家展示和推广这些海外艺术家,但不会对销售给予太大的期望。所以,这次是来自北京公社的中国艺术家与佩斯北京的艺术家混合在一起共同亮相。
记者:你如何看待亚洲艺术市场?
Peter:这是个新兴的市场,它正在慢慢成长,而且亚洲的藏家需要学习,学习如何收藏艺术,如何成为真正的收藏家。但这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还一定要喜欢艺术,并享受其中的乐趣。艺术是非常美丽的食物,能让生活更美好,但是很多亚洲买家都是为了投资才买艺术品,所以佩斯要做的就是与这些买家沟通,教育他们,并为他们展示好的艺术。
记者:听说您研究亚洲艺术和文化20多年了。
Peter:是的,因为我妻子是韩国人,所以我对亚洲文化和艺术非常感兴趣,已经研究25年了。这种兴趣是很自然的,我很享受其中。
记者:那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呢?
Peter:我是15年前在艺术博览会上接触到中国艺术,但当时只是看。直到5年前,我才真正开始研究,才从画廊角度去探究中国当代艺术,看如何能与艺术家们一同成长,一同工作。
(实习编辑:许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