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25日,香港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及“中国20世纪艺术”夜场拍卖和日间拍卖落槌,共取得8.13亿港元的总成交额。这一结果好似当代艺术藏家的一颗定心丸,似乎也使3月以来被“次贷危机”、“金融动荡”阴云笼罩的艺术市场拨云见日。比较香港佳士得当代艺术2006年和2007年同期拍卖 3.1亿港元、6.9亿港元的成绩,加之次贷危机对收藏领域不可忽视的影响及近来内地拍卖公司平平的春拍表现,香港佳士得取得这样的结果自然令人关注。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美国艺术信托基金会APT亚洲执行长杨心一。
二三线艺术家作品价格上升
从本次拍卖看,二三线艺术家作品成交不错,藏家对价格高的作品已经很保守,眼睛变得很尖很挑剔,如果不是特别精的作品,藏家还是会收手的,大概也可以解释纽约拍的不是特别好的原因。这说明收藏家整体素质在提高,大环境不景气只会让收藏家变得更谨慎。如果买不到一线艺术家特别好的作品,他们宁可转向二三线的作品或者日本、东南亚的作品。
香港地缘优势凸显
杨心一表示,虽然以往公认中国当代艺术重要购买动力一直是在欧美,纽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中心,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价格标杆,纽约苏富比拍卖结果平淡引发中国当代艺术泡沫化的争论。但这次香港佳士得拍卖表现上佳,这传递出几个信息,从去年开始,很多国内外的拍卖公司就把重心转到香港,在佳士得或苏富比进行拍卖期间,其他公司专门赴港进行预展甚至拍卖,比如北京保利公司、中国台湾的一些拍卖公司等。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博览会登陆香港,香港已经开始被塑造成一个当代艺术的“嘉年华”。香港本身在拍卖和艺术机制上的完善吸引着全亚洲的买家,这次佳士得拍卖场上来自两岸三地的人特别多,无论是救场还是淘金,或者对佳士得这次有点决一死战感觉的拍卖感到好奇的原因,总之大量炒家、藏家齐聚香港。
(编辑:谢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