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居家格物

2020-03-04 09:49:03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白明

   
如何格物致知,其高低并非选择的物的某个具体对象,而是万物,“格”的是万物的共性,其实就是自然的大道。

1.jpg


  日子照样过是生命的需要,虽然忧心一直不曾真正离开。想象居家如长假,又觉得是难得的应该去珍惜。以这样的角度再看身边的一切也确实给自己添了些平时没有的另一种内存。


  居家自有居家的好处,人微与远离疫区确实又容易让人偷生,远离市区的工作室此时变得可贵,毕竟是宅在自己的私人空间,不借着喝茶、看书、画画和网上讲课又能干些什么呢?30余天来,有意让自己用好这特异的日常,生了些思维平远与聚焦的不同。居家十几天后,我有意的少看手机,电脑基本不上,电视基本不开,将视线多望望窗外,翻翻自己的藏茶,捡出些漏网老铁和老肉桂喝,赏赏器物,玩玩樸石,回忆些旅途,也会去跑步机上出出汗,总之,让自己的居家变得有安排。


  身边的东西总是常常在视线里,因为“熟悉”,看着反而不在意,也只有在不在意中成了我“忘我”的去处,在意了又回了正常。借日常之物走神其实就象微距镜头,清晰了一个点,虚化了一大片,在这个虚里有我感兴趣的东西。


4.jpg


  居家的空间是小的,所见也是小物,生活用品是主要的视觉元素,这让我无意地会因反复注视一些身边的物品而想起“格物致知”来。我常常会通过对这些寻常物的慢慢探究,幻化自己与物的位置,不一定时有感受,但与物沟通获得安慰却是真切的。比如,在我几年前从法国的旧货市场淘来的1927年艺术家手签的铸铜盘上放了两颗冬笋,来自江西铜拔山里的两颗小笋尖在这法国的器物里呆了三年,从鲜嫩健硕笋衣紧裹绒毛密布的食物变成真正的干笋,样子仍是好看得让我心动,甚至觉得它的笋衣的松弛与天然里带着坦荡,肌理与色彩妙不可言,好似我能进到它的身体里体会它生命发芽与迁徙至我的茶台成为我视线记忆的全过程。这样的散淡式游想是否可称为格物呢?我在窗前看着外面的竹子迎风摇曳,下午的暖阳照在竹子上,闪出的一些不同的折光,让人心潮起伏又让人无限安静,阵阵瑟瑟沙沙的竹叶之声透过窗来反而增加了了不得的柔和与密匝生气。我没从这样浪漫的竹子里格出什么致知来,只是发呆的觉得从未觉出过这风吹竹叶的样子与声音竟然这么的美!一时六神无主,突然一想,美是否就是格物致知里的万物规律中之共性与智慧的表征呢,或是王阳明说的良知呢。

  作为艺术家,所谓的格物其实都是主观与感性的,且多是情绪化的,是真正意义的唯心。而唯心的情感常常又是变化的,比如我每日的喝茶,对茶的“格物”我不仅是迷恋着漫长而安静的“袖手旁观”,而且还是品饮进自己的身体,体会着真正的物我相融,这种格物方式更是带来致知的多样性,而这样的多样性反而让我觉得“格物致知”就是万物本身,就是生命的共存的形式。


  “格物致知”自东汉郑玄之后,经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至王阳明都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本质上也是感性的。感性既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也是中国词语的博大精深与奥妙无穷带来的诗意化结果,更是时间积累之下代代文人认知与智慧与当时代碎片化的个体认识的集合与演化。王阳明面对竹子格物实践的经历流传甚广。我常在想,王先生面对竹子不吃不喝几日至昏迷抬回到底格出了什么?是借竹形竹态竹影竹气来观竹本身,还是借竹观风观雨观日观月还是观自然?是观生观死还是观己观心?是推导还是类比?是冥想还是幻想?他自己没细说,终是没有格出“致知”来。可见这几个字不易,正因不易,又是《大学》之本,故引来许多人的“执”。但可以想象,他的格物致知方式也是“袖手旁观”的方式,这一点是我喜欢的,类似参悟。他的论述也很符他的时代:“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良知”二字是王阳明的格物高度,也是他的“心学”。


  如何格物致知,其高低并非选择的物的某个具体对象,而是万物,“格”的是万物的共性,其实就是自然的大道。任何物都秉有自然共性的因子,发现并导向对人对己致知,从大道又回到个体生命才是真致知。由此,可格的物是因缘和合中的任何之物,致知的也可是个体感知的高低自知。恍然,格物致知其实是人性是阅历是情怀是生命对一切所见之物的心象之观,于任何个体均为他们独自的良知与善感。


  格物永远是进行时,这个让我更好奇。此时此刻此地地景此形此情此心此感此字此唯一。既是唯一,那致知又如何通达永恒?既唯一,即已是永恒。


  思维冥游是我生活中往来无形的朋友,它追随于我,我却常常成不了它的主人。我只能自己感谢自己的职业,它让我可格的“物”比许多人更多样,不仅只是自然之物,还有太多的人造之物;不仅可以格经典的遗产之物,更可肆意的格自己的“造物”,这让我觉得自己的“世界很大”。尤其格自己所创作的物时产生的无碍与自由更是我得于自我安慰与自我信任的特殊途径。长时间格物并获得新觉的状态是“忘我”,甚至常常觉得自己就是被自己注视和被自己“格”的“物”,只是我这受过教育的“物”之于天真的自己更难被“致知”。



  原来“格物”的本质是于物于己时时的鲜活。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