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玩IP、赚流量,波普依然是潮流王者

2019-09-05 10:17:53来源:收藏拍卖杂志    作者:雨田

   
自20世纪50年代兴起后,便风靡全球,即使到了当今拍场,诸多备受追捧的艺术明星,都是波普艺术的弄潮儿。

  波普听着新潮又带着几分“炫酷”意味,这应该是最接地气的艺术流派。


  自20世纪50年代兴起后,便风靡全球,即使到了当今拍场,诸多备受追捧的艺术明星,都是波普艺术的弄潮儿。


  波普艺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商业时代流行文化,打通和颠覆了许多传统的艺术窠臼,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艺术进行了一场全新的商业化诠释。


blob.png
《玛丽莲· 梦露双联画》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代表作,也是波普艺术的代表性作品。沃霍尔把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作为基本要素重复排列在画面上,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因素。正是这种特有的单调、无聊和重复,准确击中了当代商业文明中的某些冷漠、空虚、疏离的现实


  拥抱流行的大众艺术


  在阅读或观看波普艺术的作品时,也许你会惊讶地脱口而出:“啊,这幅作品我好像在哪见过!”不错,波普艺术覆盖面的确广阔,但它一点都不高深奥妙,而是取材朴实,艺术元素多来源于日常生活,这与该流派的主张有关。波普艺术又称普普艺术,即“Pop”,这一词汇源自于英语的“Popular”,意为流行的、大众化的,这也是理解波普艺术的关键点。波普艺术正是试图探讨通俗文化与高雅艺术之间关联的艺术运动,并消除两者之间的界限,以“大俗即大雅”的姿态示人。


  时间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1952-1955年间,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了波普艺术这一称谓,批评家L · 阿洛维酌定。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佳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还应该拥抱通俗文化,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blob.png
《Kaka Kiki & Me》 村上隆 2010 年作 胶印版画


  很快,这一在英国最先兴起的流派在20 世纪60年代的美国被发扬光大。彼时,抽象表现主义正如日中天,但美国艺术界似乎突然对这种玄虚深奥的艺术流派失去了兴趣,艺术家开始转而拥抱大众创造的通俗文化,从日常中选取大众熟悉、喜闻乐见的元素进行创作,如明星形象、美国国旗、咖啡店里的汉堡、可口可乐、漫画形象、街头杂物、汤罐头等,一时间,这种对通俗文化的借用大行其道,颠覆了人们心中高雅艺术的精英姿态。故波普艺术又被称为“ 新写实主义”和“新达达主义”,它反对一切虚无主义思想,而是关注当下现实。


  波普艺术的兴起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当时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盛行,这成为了波普艺术流行的温床,因而艺术也需要被快速消费,波普艺术那种性感、快捷明了、简单又有趣的艺术形式,还有它流水线般的生产方式,便迅速击中美国人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也易于被消费。


blob.png
 凯斯·哈林1989年作 无题 纸本综合材料


  从风格上看,波普艺术常常塑造夸张的造型、视觉对比强烈的符号或形象,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图形。波普艺术家关注的是概念与知觉之间的相互交流,让观者用心去审视常见的事物。


  从另一方面来看,波普艺术是对抽象艺术的反叛和对立。抽象主义强调艺术家内在的情绪、精神表达,是一种高度主观的艺术形式,而过于抽象的表现形式,使人很难读懂作品蕴含的内在精神,也很难形成大众化的流行趋势。波普艺术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把通俗文化发挥到极致,把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事物,用艺术手法进行重新演绎与诠释,普通人眼中神圣的艺术创作,居然也可以如此接地气,与广大人们群众的生活建立起紧密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波普艺术是对西方传统绘画的又一次反叛。


  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在美国逐渐取代了抽象表现主义,成为最前沿的艺术流派。正因波普艺术追求当下,关注流行,因此它始终保持在变,影响力延续至今,也因此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地从波普艺术中取得或剽窃灵感。


blob.png
 理查德·汉密尔顿《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拼贴画,1956


  不带任何提示地让事物说话


  在美国如火如荼兴起波普艺术时,一位艺术家迅速被世人熟知,他便是这一流派中的灵魂人物——安迪· 沃霍尔(Andy Warhol)。


  安迪· 沃霍尔告诉世人,他的艺术不承担道德责任,只反映形象本身,即不带任何提示地让事物自己说话。他希望自己作品是通俗易懂的,观众从作品中能感觉到愉悦或者获得某种共鸣即可,哪怕只在作品前停留十几秒便已经足矣。这一艺术想法也成为了波普艺术的核心主张。为此,明星以及人们熟悉的事物,以重复的形式出现,成为它的一大特色。


20190905094907702.gif


  沃霍尔为了让更多人能看到他的画,对复制与重复有着狂热的偏爱。他甚至声称:“我想成为一台机器,无限复刻作品,批量生产作品,将它们贩卖给需要的人,人们购买商品,获得流行,获得艺术,获得波普艺术。”为此,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例如,他曾把美国电影中的性感女神玛丽莲· 梦露这位大众偶像的形象制作成版画,也正是20 世纪60 年代美国通俗文化蓬勃发展的象征。沃霍尔还把可口可乐瓶子、汤料罐头和洗衣粉盒子等,以重复的方式排列成画面,制作成作品,大众熟悉的物品都几乎经过他的染指,并打上他个人烙印。此举的意义在于令商业性的大众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超前地预示着经济发展带来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商业图像强力入侵的全球化趋势。


blob.png
金宝汤罐头


  尽管沃霍尔的作品也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大量、反复出现的政治人物出现在他的画面中,但他表示,自己创作那些作品从不会反映什么或抨击什么,作为艺术家他很中立,不会有一个预设立场,而是让观者自己看着作品去决定。这正是安迪· 沃霍尔的创举,也是他的伟大之处。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完成了对传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秩序的反讽和不屑,并模糊了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界限。


  沃霍尔渴望财富,他不认为艺术家就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这位出身底层的艺术家曾说过:“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做好生意是最上乘的艺术。”“我喜欢无聊的东西,我喜欢一样的可以被不断重复的事。”沃霍尔的艺术哲学启发了后世无数艺术从业者,并影响着全世界。


blob.png


  复制和重复的偏爱,使波普艺术打破了永恒与伟大的界限,打破了手工艺品与批量生产、达达艺术和极少艺术、绘画与摄影、画布与胶卷的界限。在全球进入商业经济竞争的21 世纪,波普艺术的遗产,不管对西方还是东方,仍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和特殊意义。


blob.png
 安迪·沃霍尔临摹的《最后的晚餐》(1986)中的人物形象。


  复制的力量,流量催生大师


  除了安迪·沃霍尔,著名的波普艺术家还有罗伊·利希滕斯、大卫· 霍克尼、贾斯培· 琼斯、罗伯特· 劳申伯格、詹姆斯· 罗森奎斯特、草间弥生、村上隆,以及近年备受追捧的朱利安· 奥培、杰夫· 昆斯等人,他们都热衷拥抱潮流文化,符号化、流水线般生产的艺术让他们的作品极具辨识度,并获得很高的人气,在当今拍场上也是炙手可热的宠儿。


blob.png
罗伊·利希滕斯


  不仅如此,他们中一些艺术家还携手时尚品牌推出联名的全球限量版产品或联合博物馆推出各种时尚的艺术衍生品,如“波点女王”草间弥生与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波点滑板,还与LV 合作推出限量包包系列,一度备受热捧,供不应求。


blob.png
 草间弥生再跨界与纽约MoMA合作推出限量款滑板


  不过,大行其道的波普艺术也备受争议,不少人质问:“大量复制和印刷的艺术品,又何以成为高端、奢侈的代表?”这似乎不符合艺术的特质。但一个事实是,以安迪· 沃霍尔为例,大量复制的版画让他的名字响彻全球艺术界,他的作品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但他限量或者作品的原件,每每推向拍卖市场,都会获得天价成交的惊人结果。再如今年春拍在佳士得纽约战后及当代艺术晚拍中,杰夫· 昆斯1982 年创作的雕塑《兔子》以9107.5 万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币6.26亿元成交。不仅刷新了杰夫· 昆斯个人的全球最高价纪录,也再次夺回最贵在世艺术家的称号。


blob.png
《兔子》雕塑 不锈钢 杰夫·昆斯


  这便是波普艺术的魅力,艺术家采用亲民路线,作品通俗易懂,有趣而不失艺术性,同时以大量复制的方式获得广泛的知名度,建立起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带来艺术家名气的提升,但作品原件始终只有一件,收藏关系的供求关系而反过来让作品原件成为炙手可热的奢侈品。因此,大师也走起网红路线,是波普艺术家的显著特征。


  最后,引用安迪· 沃霍尔曾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都能当上15 分钟的名人。”这也许是这位波普艺术家留给后世最乐观的预言。反观当今,互联网风潮的到来,“网红”迭出,人人都有机会站在闪光灯下,这难道不是正在应验这句话吗?

  原题:玩IP、赚流量,都9102年了,波普依然是潮流王者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