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
2019年9月1日下午3点,由有艺文化主办,许燎源当代艺术馆承办,亚洲艺术协办的“新介质、新图式、新观念——首届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征集展”在成都许燎源当代艺术馆开幕。策展人由一山担任,评选委员会委员有贾方舟、王春辰、童雁汝南、何桂彦、许燎源、傅文俊,并由王春辰担任学术论坛主持,张长收、王志刚、游艺担任执行策展人。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9月15日。
策展人一山
此次展览自2019年5月1日征集以来,引起了业内外高度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那么数字绘画有什么样的艺术语言特征呢?策展人一山先生在开幕式上初步总结了四点:电子色、高密度、未来性和转化多,还有一些新的可能性需要我们共同在实践中摸索。所谓的电子色是数字时代特有的色彩,高密度是指数以万计的复杂构成方式超出人类的极限,未来性则是指未来感和未知性,而转化多是指通过数字创作的方法可以多种形式呈现,比如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等,为我们未来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一山先生强调了数字绘画是以绘画为本体的数字化创作是一个重要的创作方向,是作为数字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进行独立研究。对于数字绘画,虽然外界有不同的声音,甚至争议,但这也恰恰证明了数字绘画在当下甚至未来有探讨和探索的价值。
贾方舟 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中国批评家年会名誉主席
著名批评家贾方舟先生从艺术史的角度分析了数字绘画在当下的独特性、未来发展的多元性以及时代所赋予的艺术史价值。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从当代艺术再到数字绘画,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变革,都会出现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推动了艺术史向前发展。数字绘画将会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艺术创作方式,随着业内外关注度的提高势必会引起一场数字绘画风暴。
许燎源 著名艺术家、设计师,成都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创始人,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著名艺术家许燎源认为举办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展与许燎源当代艺术馆在定位上是一致的,即主推具有实验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艺术作品,而此次展览作为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活动能够在许燎源当代艺术馆举办,为展馆增加了一种新的呈现方式,丰富了展馆的展陈维度,同时希望继续联合数字绘画组委会推动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展在全国进行巡展。
执行策展人代表、亚洲艺术杂志执行主编王志刚
执行策展人代表、亚洲艺术杂志执行主编王志刚在开幕式提到了数字绘画所承载的意义与价值,数字绘画连接了传统绘画方式和新媒体艺术,使得两条平行线有了交叉点。当然,作为首届举办仍有一些不足,但这将会成为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在下一届我们会考虑更加具有数字感的呈现方式和观看方式。
数字绘画参展艺术家代表付黎明
付黎明作为艺术家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他理解的数字绘画艺术其中一点是区别于传统绘画技艺不能表达的手法,通过电子设备软件程序才能表现,找到其数字绘画自身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
此次展览作为一次征集展,征集期间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球各地689位投稿者的作品,而荣获此次征集展三等奖的艺术家有马晟哲、赵瑞、夏国,由著名艺术家、复旦大学、威尼斯美院客座教授童雁汝南、著名艺术家许燎源、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陈炯为三等奖获奖者颁奖。
二等奖颁奖仪式
三等奖颁奖仪式
荣获二等奖的艺术家付黎明、庞楠(本人在国外,由工作人员代领),由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名誉主席贾方舟,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为二等奖获得者颁奖。
执行策展人张长收为部分入围艺术家代表颁发证书
本次展览作为一次较具前卫性和实验性的展览,相比于常规展览,组委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等奖必须要六位评委全票通过,很可惜的是并未有合适的人选。然而,这也为下一届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征集展做了很好的铺垫,鼓励数字绘画创作者们继续努力,争取下一届的大奖。
展览现场图
相比于以往常规的征集展,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征集展的亮点在于数字绘画介于架上绘画和装置新媒体艺术之间,使得这两条平行线有了交集。数字化时代所赋予的艺术特质在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出现的,这也就决定此次征集展是一次具有前卫性、先锋性和实验性的划时代意义的展览。虽然说数字绘画是借助数字软件、绘画板、触摸屏,形成了新的一整套绘画工具,但其背后的思维逻辑、运转过程都是亿万级的数字运算,“数字+绘画”的形式会为未来的艺术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征集展每两年一届,同时将在两届征集展之间的时间段进行全国各地的巡展,不断地拓展和深化数字绘画在国内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数字绘画组委会发起并成立了“数字绘画联盟(筹备组)”,旨在联合从事数字绘画探索和研究的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家,共同努力推动数字绘画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发展和延伸。
NO.2
首届数字绘画征集展
评选委员会
学术研讨会(摘要)
王春辰 本次论坛学术主持 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从事现代美术史及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
王春辰:数字绘画具有继续探索的可能性
作为新媒介,数字媒介不同于以往的绘画颜料,纸本的笔颜料,这个属性是数字化的部分,那么数字是什么?首先它不是一个绘画的问题,当你理解了数字是一种什么概念的时候,你会获得无限的可能性。首先数字绘画是两个词的组合,因为绘画的存在已经是上万年了,它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语绘、模式、流派、风格、方法,包括围绕着绘画所形成的各种系统,各种体系。但是关于数字,这个东西其实是一个新的事物,是二战之后才有,到今天数字技术才成熟,才有了今天这种可能性。但是数字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在座这些非专家、非科学家的想象。其实数字会不会取代人类,成为一种构成世界的一种本体性的材料呢?这都是大家怀疑的,包括虚拟空间。实际上数字本质上是一个虚拟的东西。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再去想象,再去实验,它要打开一扇新介质,然后才是图式和观念,而不是倒过来绘画要换一个材料,材料历史上一直在换。
到今天我们一直讲这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的生存,数字化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我想如果我们想推进数字绘画,我是赞同实验性、前瞻性,说它先锋性上大家要它如何才先锋,而不是图象的表现上,这样才会使得数字绘画的构成会展现出完全不同,但是同和不同里面肯定有关联性,所以媒介性质上我们要有深入的认识。包括艺术家从传统的绘画媒介转到数字化创作的时候,它不是给你提供一个工具,而是对这个事物本身我有新的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也在看这次展览有很多是程序编程员,是非传统绘画的人进入到这个领域。这是数字绘画走向未来且具有本质性或者颠覆性的东西。
贾方舟: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中国批评家年会名誉主席
贾方舟:数字绘画是这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贾方舟:数字绘画未来的走向会是什么,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我觉得绘画是人类的本性,自从人类群居以后互相之间要交流,交流就要表达,要说话,说话要让你听得懂。这种方式就有多种,一种是语言,一种是绘画,一种是音乐,一种是舞蹈等等,所有这些形式都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就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有人问艺术家和非艺术家的区别在哪里?艺术家就是那些有能力表达的人,非艺术家就是他没有表达能力,他不是没有感悟,不是没有体验,他表达不了,他不是诗人他无法写诗,他没有绘画技巧他不能画画。我觉得绘画和唱歌是人类的天性,从艺术最早的发源就可以看得出来。两万年前山东岩壁绘画就是人类最早的绘画,人类最早的绘画可以画到那种程度非常吃惊,对动态的把握,对牛的造型,这是一种天性,没有经过学院训练。我刚才开幕式上讲了绘画碰到的两次危机,不管它碰到几次危机,最终绘画还会延续,原因就是它是人类表达的一种本能,它本能的就要通过绘画来表达。这是一种天性,所以这个意义上讲绘画会永远伴随着人类的艺术,各种方式存在下去。这是我对绘画的一个感觉。
数字绘画我就觉得它可能在数字时代为绘画找到的一种新方式,而这种新方式不是说我们在电脑上,平板上拿一支笔,或者说用你平常所有的绘画技巧来作画,我觉得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数字绘画未来的可能性我觉得就在于各种不同的软件的发明,绘画软件的发明。艺术家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些软件,制作出我们今天还看不到的那种样式,那种效果,我觉得这可能是数字绘画是不可能被别的绘画所代替的新的方向。绘画这个东西从原始到现在我们都觉得它不断地在转换材料,比如说原始时代画是画在彩条上的,之后就画在青铜器上,再往后就画在画像砖,画像石上,再往后画在绢上,再往后画到宣纸上,一点一点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在电脑上作画。我今天在开幕式上说了一句话,我说看了这个展览以后大有空间,对这个有兴趣的艺术家很多,所以我想首届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展有首届,还要有第二届,第三届,而且规模还会越来越大,能够显示出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这样的艺术方式,显示出它的能量。
何桂彦 美术学博士、批评家、策展人,现任教于四川美院美术学系,教授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何桂彦:数字绘画要从媒介的概念去讨论绘画
第一届非常不错,因为这个开头很难,能做到这个程度总的来说我觉得是看到了很多的可能性。实际上在这个主题当中还是从媒介的概念去讨论绘画。绘画几千年的发展什么是改变了它的媒介,它的续势,甚至它的生存状况,这里面有一个基本原因就是技术和文化概念的变化。当然也包括宗教。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再重新理解绘画的时候,那么它在遭遇到数字的时候,在媒介这个概念当中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首先数字绘画的绘画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图象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我觉得这是第一个。也就是说数字绘画的时代生产绘画的方式就一定不是文艺复兴时候那种和印象派时代去学院学习。生产方式的第二个变化就是传播,就是图象在数字时代的绘画它的图象传播方式发生改变。第三个是观看方式发生改变,从这个角度讲,这就是我们这次展览我个人觉得稍微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这意味着什么?我们思考的唯度还是在我怎么生产画的方式来思考,但我并没有去思考它的跨媒介性,以及它的观看方式的转移。第二个问题,在数字画的条件当中绘画和它之间的结合维度。过去风格化的绘画今天全部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解决了。
绘画最纯粹、本能的东西,不管科技怎么发展,一些基本的东西是没有办法替代的,譬如说观看,譬如说触摸,譬如说媒介。现在我的问题是在保留绘画最纯粹的特点的时候我们作为艺术家,我们还能干什么? 这背后隐含了第三个问题就是观念。我并不认为你用了最先进的技术,你跨媒介,你做的作品就越实验,越前卫,我不这么看,我觉得那都是一个工具。我认为是这套技术和方法的背后对此前的那种逻辑,对此前的那种观看,对此前我们对绘画的那种认识提出了新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东西可能是我作为我这个职业我更看重的。所以我希望三位非常年轻的执行策展人,下一届展览的时候还要大胆一些,而且不要大部分放在架上观看。
许燎源 著名艺术家、设计师,成都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创始人,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名誉院长
许燎源:艺术终究是要回到生活的实践上
许燎源:在我的观念里,我一直强调一点,我只把艺术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创作力,媒介是我们的表达过程当中我选入的金属或者纤维,它只是我选取的媒介不同,而我创作的是创作的一个感性世界。时代感是和生活深度关联的部分,异域感是生活之外的部分,我们创作这种感性的直观内容直接产生了消费动能力,直接可以动员消费,所以出现了所谓的爆款、网红产品。这个社会在数字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会影响社会。我很同意童雁汝南老师说的,如果我们只往前冲,不回望的话,就是我们的初心,把原始的方向搞丢了的话我们真不知道我们要走向哪里,或许艺术正在拯救这种状态,让艺术来拯救,科技是解放我们的身体,包括数字,因为现在我们往空间里面做形态,传统的形态我们手是伸不进去的,我们现在也在做数字雕塑,用数字技术做雕塑形态,明年我们也要搞一个展览。数字绘画,数字雕塑,甚至数字产生的所有生产事件的东西都提供了无边界的可能性,所以这个时候艺术和人类的分别就不存在了,所有的艺术创造都要回到我们的生活实践里面,人在这个上面产生幸福,就是艺术可以让我们很幸福,生命的欢愉,生命的喜悦都是艺术带来的。
我认为让我们工具化的人主体的属性,然后我们获得了生命的本身,所以我们说感性盛开,艺术始终是关于感性的状态,而艺术是实现感性的手段。无论今后发明什么技术,它都有我们的感性,最后让我们幸福,科技把我们的身体解放,这些超越了我们人类认知世界,认知宇宙的边界,其实它也是一个新知识的创造,原创性的知识创造,我们只有通过重新认知才能理解这个事物。
童雁汝南 著名艺术家,复旦大学、威尼斯美院客座教授,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会议、上海进博会艺术总监。
童雁汝南:数字艺术往前发展的同时也要回溯传统
作为一个艺术家,我现在主要画的就是面对面的肖像画。因为我主要在杭州,数字在杭州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前瞻性的,像很多大数据都是从杭州开始的。随着数据的变化,科学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所造成的不仅仅绘画的变化,而是生活方式的改变,甚至是理解社会的改变,甚至我们的宇宙观一个很大的改变,这是数字绘画一个很大的方向,不光是技术上。我想这是数字可能的一种可能性。当然,我们要思考艺术的发展方向还不能只是往所谓的前方看,所谓的代表时代的发展方向。我经常拿中西比较,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历史文案没有断的国家,现在文化的发展我们要抛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中国的文化到底对全世界能有什么贡献?这其实也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和刚才讲的科技、数字是一样的问题,可能不简单的是说只往前冲,而是以前没有发生过就是该做的或者是禁锢,甚至是现在都在开始反思禁锢论是不是值得反思,特别是从文化的角度,世界观的角度来反思。艺术在它诞生的那天是比宗教和哲学更往前的一个对人、对宇宙观来说,这是艺术。所以我们探讨数字绘画的同时,如果有机会,手上的技术往前推了,但是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宇宙观可能要往回追溯,这两股力量是很重要的,就是往前进的时候一定要有回溯力,这是数字绘画往前走的时候需要同时思考的问题。
策展人一山
策展人一山最后针对评选委员会的精彩发言做了总结,表示欢迎来自各界对于数字绘画的关注和批评,同时也希望能够在下届征集展中呈现出更加多元、立体、动态的以绘画为本体的数字艺术形式作品。最后我对数字绘画也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点是现行教育体制问题,我希望不存在文理分科,而是希望让艺术与科技嫁接起来,从而加大对科学软件、科学技术的研究,让科技的翅膀实现艺术在新的维度下的飞跃。第二个是美术史要考虑的问题,现在研发出来一部分软件可以模仿和渲染出各种20世纪现代艺术各个流派的作品风格,我们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应该用其他新的软件,来探索未来属性更强的当代艺术作品。第三个是本体性的问题。开幕式发言我已经总结了数字绘画的独特的本体语言,我希望能在后续的征集过程中发现一些新的数字绘画语言。第四个是就是情感表达,不管用哪一种方式都是表达艺术,我们艺术家既要追求标志性风格,也要更看重它的思想,观念、情感和具有灵魂的作品。
NO.3
首届数字绘画征集展
展览现场
展厅空景图
本届参展艺术家(入围名单):金俊杰、李嘉、李玉婷、林家民、刘宪标、聂昌硕、邓芳亚&李亚龙、母隽楠、Lars Ravn、马晟哲、王文栋、王苡沫、旺忘望、温京博、吴天宁、夏国、徐琪、杨云浩、姚永和、张皓翔、罗隶、付黎明、鲍永亮、梁柱、赵瑞、孙海晋、杜洋、于杨、梁治远、尹婷娜、魏大春、陶兴林、尹珍、武威、陈凌云、西愚人、罗丹、蒋庆译、凌慧、蒲彦霖、庞楠、程雨阳、王靖云、之之、鲁飞飞、王峥、梁语丝 、彭韶军以及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数字绘画团队、重庆长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数字绘画团队。
(编辑: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