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石膏像素描习作》 拉科鲁尼亚,1893-1894 纸上炭笔和黑色蜡笔画 49 x 31.5 cm 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马戏演员之家》 毕加索 1905年
《红色葡萄园》 梵高 1888年
《卡萨吉玛斯之死》 毕加索 1901年
《自画像》 梵高 1888年
展览: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
展期:2019年6月15日至2019年9月1日
地点:UCCA尤伦斯艺术中心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大展正在火热上演,103件作品涵盖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创作的前30年重点作品及草稿,帮助观者了解毕加索为什么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立体主义绘画”是如何一步步诞生的。
从展厅中《古代石膏像素描习作》不难发现,仅仅14岁的毕加索已经打下了坚实的绘画根基,他对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技巧掌握得相当娴熟了。在人体的造型、透视和明暗上都把握得十分准确,是一位艺术神童。然而神童到17岁,并没有沿着学院派的路子一门心思走下去,他深深感受到就读的皇家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的课程如此呆板与压抑。于是,他开始不停地跑到普拉多博物馆里探寻西班牙前辈大师们的创作之源。一年之后,毅然回到巴塞罗那的毕加索,更愿意混迹在“四只猫”俱乐部里,在与各色艺术家的街谈巷议中,捕捉时代的气息:到巴黎去。
1900年秋,初到巴黎的毕加索便被这里多元化的艺术氛围吸引,他接触到大量学院派之外的绘画,特别是“印象派”的作品,顺着这条专注于室外真实光影的“藤蔓”,他发现了梵高。
毕加索早期绘画深受梵高的影响。他20岁时创作的《卡萨吉玛斯之死》即为作为粉丝的毕加索模仿梵高画法的明证。
画面上躺着的人是毕加索年轻时最好的朋友之一——西班牙人卡萨吉玛斯。他在一起突发事件中死亡。这家伙当众向一个女孩子求婚失败,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手枪射击对方后自杀身亡。毕加索怀着悲痛的心情为好朋友画了入葬前的肖像。画面十分凝重,前景的人物裹在被单之中,面部沉静,毕加索用了蓝绿混合色表现死者已经失去血色的遗容。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右上角一根燃烧的蜡烛,画家强化了烛光,在黑暗中光芒四射,将墙壁映得通红,与前景形成强烈的冷暖色对比。这么用色,画家已经不是在描述客观的真实场景,而是在渲染自己的情绪。这种夸张造型与强化色彩对比的绘画方法就是由梵高创立的,他也因这种绘画风格被称为“表现主义”的先驱。
对比梵高有名的割耳之后的《自画像》,毕加索的《卡萨吉玛斯之死》如出一辙。
画面上的梵高穿着厚厚的绿色外套,戴着翻毛的皮帽子,白色的绷带缠住伤处。后面是红黄两色的墙面,与人物形成强烈反差,表达了梵高经历过割耳那一刻翻江蹈海的心绪,现在终于趋于平静。
1918年,37岁的毕加索已在巴黎的艺术市场上取得成功。他还娶了俄罗斯芭蕾舞演员奥尔加为妻,从蒙马特破旧的“洗衣舫”搬到了巴黎最繁华的鲍埃蒂耶大街,过起了上流社会的生活,从此星路平坦,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声望的艺术大师。
而出生于1853年的文森特·梵高,只比毕加索年长28岁,都是成长于19世纪下半叶,却早已在1890年离世。梵高生前仅卖出过一幅作品《红色葡萄园》,以400法郎被一位比利时画家收藏。而毕加索出售的作品无数,仅举1914年卖出的名作《马戏演员之家》一例,当时的售价是11000法郎。如果折合成今天的价格,梵高的400法郎大致相当于12000元人民币,而毕加索那幅作品则达到了30-40万元。
两位天才画家生前在艺术市场上的差距为何如此巨大?回顾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西方艺术史上的璀璨星空,毕加索凭借着扎实精准的古典主义绘画功底,沿着“现代艺术之父”塞尚指引的方向,带着《阿维尼翁的少女》杀出重围,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对比毕加索的辉煌成功与梵高生前遭遇到的落寞,我想有这几个原因:
时代因素。出生于19世纪中叶的梵高,他的艺术追求大大超越了自己的时代,超出了当时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认知范畴。我们都知道与他同时代的“印象派”,梵高的作品甚至得不到像莫奈这样的印象派领袖级画家的理解。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梵高在画布上要涂抹那么明亮鲜艳的色彩,为什么这些色彩与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如此不一样。
情商因素。梵高极不善于与人交往,除了他弟弟提奥和印象派画家毕沙罗,梵高生前极少有保持长时间友谊的朋友。1889年,梵高住在法国南部的阿尔小镇,他热情地邀请“后印象派”画家高更前来与他同住。高更因交不起巴黎的房租无奈地来到了阿尔,然而两人仅仅相处了三个月便吵翻了。发生争吵后,梵高竟然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当然这与梵高遗传了母亲家族的精神病有关。梵高自小形成了孤僻性格,虽然他生性善良,但却极好与人争辩。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毕加索,他极善于与各界沟通,拥有众多朋友,这些朋友对毕加索作品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手因素。梵高的这种个性导致他生前只有弟弟提奥一人长期推广他的作品,无奈他只是一个影响力不大的小画商。而毕加索拥有多种优质推广渠道,他在巴黎仅仅奋斗了不到10年,巴黎各大画廊便都开始了解毕加索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大画商沃拉尔敏锐地察觉到毕加索作品所具有的巨大潜在价值,于是下了重金大力购进并推广,毕加索也十分善于与这位画商保持亲密的个人关系。
梵高于1890年去世,只活了37岁。梵高过早离世,是很不幸的,如果再多活十年,将迎来他作品的第一个艺术市场高峰期。19世纪的最后十年,美国与日本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获益最大,发了财的大批美国人跑到欧洲来购买艺术作品,尽管看不懂梵高的艺术,也大量地收藏。毕加索到了1910年之后,迎来了自己作品销售的第一个春天,大批美国人与日本人在买光了梵高等“后印象派”画家作品的情况下,选中了毕加索,尽管他的“立体主义”让他们难以理解。
在西方绘画史上,梵高与塞尚、高更,并称为“后印象主义三大师”,他们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彻底颠覆了西方绘画自15、16世纪“文艺复兴”所创立的绘画法则,完全不能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后印象派不满足于印象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转而强调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观感情和情绪。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追求外光,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后印象派的绘画对现代诸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三位大师的作品开启了人们的新认知,具有巨大的艺术思想启蒙作品,由于三位大师及“印象派”画家们不懈的努力,经过将近40年的市场推广,至19世纪末,“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已为市场广泛接受,而在20世纪初,“后印象主义三大师”的作品也渐渐引起热烈反响。而毕加索恰恰在此时接续了三位大师所确立的艺术新法则,于是,很快便赢得了人们与市场的友好回馈。
当我们回首这两位大师的作品及他们的人生,对于梵高,人们报以更多的同情,更深的热情。而对于毕加索艺术人生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两位大师在世时相隔28年,无法相见,但他们的作品无论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展出,都会引起巨大的反响,这正是艺术的永恒魅力穿越时空的最好见证。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