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在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呈现了一件名为“Balloon(气球)”的作品,这个重约一吨的大型装置以铝合金为骨架,中空的内部则由氦气填充。由于内部充气,高达十多米的庞大“气球”得以漂浮在展厅内,轻轻一推,就会悠悠地动起来。
这件举重若轻的作品吸引了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馆长埃尔维·尚戴斯的关注,为2018年基金会在巴黎为石上纯也举办个人首次大型展览“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埋下种子。
在“自由建筑”展览中,石上纯也制作了大量建筑模型,并辅以影像、图纸、文字等资料,梳理呈现了自己2004年独立执业以来的20件重要作品。由于极受欢迎,展览罕见地被延长至5个月。
“石上纯也:自由建筑”目前已巡展至上海当代艺术博览馆(PSA),于今年7月18日至10月7日与中国观众见面。
移地上海后,由于空间差异,展览采用了完全不一样的布展方式。位于巴黎的空间由让·努维尔设计,大面积的玻璃令其整体通透,因此作品也呈开放式布局,创造出犹如散步的观展氛围。由发电厂改造的PSA则更具工业气质,展览转而以递进的房间呈现,不同项目的模型、资料分布在依循作品特点设计的单独空间内,置身其中可以对项目有更独立直观的感受。
不变的则是展览试图呈现的“自由建筑”理念,以自由的方式设计建筑是石上纯也对当代建筑设计的主张。这种自由是与现代建筑对比而言,石上纯也认为,“五十年前或者更早的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是面对大众,针对既定原型去做大量生产。而在当代,比起用这种单一的解答来对应所有对未来的期待,不如创造出更多种建筑类型,来符合不同的价值观。”
对于石上纯也来说,“自由”并不是目标,而是一种手段,所谓的自由,就是尽可能地创造更多样化的建筑。他也在作品中贯彻了这样的思路:“平移”逾16000平米的森林;从山谷狭深的裂缝中拔地而起一座钢筋混凝土教堂;打造以海为地、以云为顶的丹麦和平之家……一些打破常规,并且看起来难以实现的想法,如同那个一吨重的“气球”一样,都被他举重若轻地完成了。
比如位于中国山东的谷之教堂,最窄处仅1.3米,高度则达到45米,如果一次性建模浇筑,难度太大,花费也太高。他选择一米一米地行进,每一米高的工程,水泥干透需要约1个月时间,如此,就已耗去45个月的工时。但这些技术上的复杂性都被隐去,最终呈现出来的是理性素净的建筑。
石上纯也的建筑项目有丰富的自然元素,这一点单单从许多作品的外形上就有所体现。
但石上纯也追求的当然不是简单的形似。在他的每个项目中,建筑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借助对环境、自然与尺度的把握,他将建筑转变为全新的风景,从而发现全新的世界。这种转变也非一概而论,而是根据既有环境,因地制宜。
在艺术生态植物园/水庭项目中,他因势利导,将一片原本因为建造新酒店将被砍伐的森林移植到就近的草地上。这片草地原先是稻田,更早之前则是长着苔藓的森林。如今,旁边的森林迁移过来后,石上纯也在树与树之间挖出无数的小池塘,池塘之间以水管相连,形成活水系统。树与池塘之间的空隙则覆以青苔。新森林的加入,叠加以这片草地的历史景观,创造出了基于既有环境的全新风景。
而在荷兰迷宫公园内,要修建一座游客中心需要更为“刁钻”的角度,因为在这座19世纪的历史花卉公园内,任何现有环境都不得被修改。石上纯也选择以公园内原本的步行道为建筑空间,在步道两边的边缘竖起玻璃墙,三条蜿蜒长廊构成了欢迎游客的室内空间,一侧长廊的尽头与花园内的历史建筑相连,完成其当代扩建。玻璃墙的构造没用一根柱子,因而更消弭了建筑与环境的界限,行走其内,依然可以观赏花园内的草木池塘。
在石上纯也手中,每一个项目都是一片因地制宜的风景,他也正是如此阐述对建筑设计的追求:“创造出自己所未曾看过的风景。”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