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第十四届“中法文化之春(Festival Croisements)”开幕仪式在红砖美术馆隆重举行,作为法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呈现,“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14位杜尚奖艺术家展”在红砖美术馆同期开幕。
法国欧洲与外交部部长让-伊夫·勒德里昂在开幕致辞:“‘中法文化之春’十四年来已经成为法国在海外举办的最大文化节,不断为中法交流作出贡献。最近,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双方又一次重申要继续加强文化交流的愿景。今天,我很高兴看到美术馆主办这个活动的开幕,无论是在中国的民间或是政府层面,法国现在已经被视为中国很重要的文化交流对象;在今年庆祝中法建交55周年之际,我对双方开展的深化交流感到非常高兴。法中关系因为交流而丰富,因为交流我们才能够深入了解彼此,更深入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红砖美术馆创始人、馆长闫士杰先生表示:“中法最持久的文化合作项目——‘中法文化之春’已成为两国共同的节日,红砖美术馆亦是通过‘中法文化之春’与法国结缘,与发起并持之以恒地塑造了‘马塞尔·杜尚奖’的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ADIAF)结缘,在红砖开幕的‘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14位杜尚奖艺术家’展中,我们得以看到,创造既是一条物质之路,同时也是一条精神之路,是一个通向未知的移动行为。”
这是红砖美术馆继2017年“高压—杜尚奖·法国当代艺术现场”,第二次与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及法国驻华大使馆合作举办“杜尚奖”展览,展览得到北京法国文化中心(Institut français de Pékin)的支持,由法国图卢兹阿巴托尔博物馆(les Abattoirs, Musée - Frac Occitanie Toulouse)首席策展人及馆长安娜贝尔·特内兹(Annabelle Ténèze)担纲策划,黛芬妮(Daphné Mallet)协助呈现 。
策展人安娜贝尔·特内兹从活动与展览的题目出发:“‘中法文化之春’的法语名有‘交汇(croisements)’之意,中国和法国的相遇就是交汇,它也代表了一种国际的视野,‘杜尚奖’所选择的艺术家具有国际视野。用马查多的诗句作为展览名首先是因为现在的日常生活当中旅行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主题,其次是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实际上也是没有一种既成的道路,我们选择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未来的路将是哪种样子。它也是对于这次展览参观路线的一种比喻,每一个观众在参观这个展览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路线,不同的感受。”
“马塞尔·杜尚奖”于2000年由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创立,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奖项之一。近二十年来,该奖项每年从法国或者居住在法国的艺术家中遴选出最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目前已有七十余人次的艺术家获得提名,为当代艺术界贡献了一个全面的新生代艺术家名册。
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主席吉尔·福奇先生表示:“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为能够给大家带来这么多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感到自豪,这些艺术家是明日法国文化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品将带着我们共同踏出一条道路,让我们走向更好的相互理解和更美好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贝特朗·拉马什(Bertrand Lamarche)分享了他此次参展的感想:“我在2012年获得了‘杜尚奖’的提名,它是一次探险的开始,因为我当时没有想到多年以后会来到中国与大家见面,参加这次展览。我们与红砖美术馆团队的整个合作过程非常愉快。”
在“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14位杜尚奖艺术家展”中,策展人从道路、位移、旅行、发现的概念出发挑选参展作品。展览以西班牙诗人安东尼奥·马查多(Antonio Machado,1875-1939)的诗句“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作为出发点。在展出作品中,“行进”既是主题也是隐喻。因此,每件作品都成为一个向外的开口,一条发现之路。
参展艺术家选取一切可能的移动方式,从最简单而普遍的步行,到最富技术含量且仅属于少数人的火箭。艺术史往往与位移和旅行联系在一起,在欧洲,不管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罗丹的“行走的人”这一古老形象,还是作为现代艺术家学艺期间必经的环欧“壮游(Grand Tour)”,或者是画家在旅行中的速写或游记(如著名的德拉克洛瓦日记),乃至自20世纪50、60年代起成为文学和电影流行题材的公路场景。
这个展览中汇集的作品提醒我们,创造既是一条物质之路,同时也是一条精神之路,那通向未知的移动有多么激动人心,就有多么危机四伏。出发是一种解放和对抗的行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逃离、迷失、认识自我,可以自由地搭乘汽车或者骑上自行车,穿过一条隧道去往远方,甚至可以自由地建造一艘火箭飞向太空……可以自由地朝着艺术而去,因为每件作品本身就是一条道路。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6日。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