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 寻找雷锋-南溪艺术研究展 ”在上海T-art淘艺术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特设“南溪水墨批评+”对话会环节,策展人陶华先生与贾方舟先生、陈孝信先生、鲁虹先生、孙振华先生、冀少峰先生、夏可君先生就当代水墨的发展与南溪南氏三法的艺术价值,进行了专题回顾与深入探讨,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解读。
“南溪水墨批评+”对话现场
左: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中国雕塑家协会副主席 孙振华
右:T-art 淘艺术创始人 陶华
陶华:孙老师。第一条问题是这样的,我看了您在诡异3D研讨会上的一个发言,您讲到了什么是南溪的可能性,里面谈到的就是视觉与公共关系的一些启发性的想法。
我其实也曾经想过,这也和我的工作性质相关,因为我没有走纯粹的艺术这条路,我们本身还是一个设计师,以前说我们可能要求的80%人的认同,但艺术家可能要求的就是自己的一个认同,所以在视觉与公共关系启发性的这些想法里面,我曾经也想到:南老师的点为什么它不能叫波点,而叫墨点?其实这个元素很简单,它具备一生二二生三的可能性。是不是可以有一列列车,或者说我们开一间南老师的“南式超市”,就整个超市都是南老师的作品衍生的,这样相对来说视觉冲击力会很强,观众的感受也会很强。
2015年,草间弥生和LV在巴黎有过一场合作,当时我正好在那里,每一个LV的店都布置成了草间弥生的波点的感觉,其实这种氛围很震慑,它是完全创造出来的。“
我们还在努力的过程当中,本来想做一个“南式超市”,甚至一列地铁,我们把它全部布置出来,让他跟公共的视觉能够接触,我们进来的时候有一个大的画面,就挂在整栋楼里面的,其实这件作品也是3D的,但是因为要防风,做成一个半透的,感觉上没有那样理想。
后来我们就利用在衡山路上的一条街道,布置了大概三十几件南老师的作品。如果在上海的朋友也可以带朋友或家人,到衡山路桃江路交界处,近距离与南老师的作品有一些接触。在艺术公共化这一方面,我个人觉得还不是很满意,孙老师您在这方面比较智慧,所以我想看您有没有可能再多一些想法?
孙振华:我在南溪的一次研讨会上曾谈到,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让南溪的水墨作品公共艺术化,把它变成公共艺术。目前国内的批评界同仁几乎都参与到了对南溪的评论中,但多是从绘画的角度来谈。我的想法是要把南溪往前面逼,不要觉得做到这样以后就满足了。对目前中国当代艺术而言,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更多地介入社会,更多地走向公众,所以南溪的艺术做到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把它公共空间化,跟日常生活、大众文化发生关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南溪的三维水墨走进了日常生活的话,那会是什么样呢?在公共空间,他的这种三D语言运用好的话又是什么样的?南溪的3D水墨艺术是一个具有扩展可能,具有很多延伸可能性的艺术。如果南溪的作品变成了公共艺术,我觉得它的意义将远远超出水墨的范围,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改变更多人的观看方式。
南溪的水墨改变了我们在欣赏传统水墨时所形成的观看关系。南溪的艺术在哪里?不在他画面上,也不在南溪那里,是在观众和南溪作品的观看之间,在主客体的交流之中。当你面对南溪作品的时,南溪的一切是不确定的,有待于你主体的观看,你一定要适应这种观看方式,你才能够看到它的内容,否则3D的意义不生效。
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讲,南溪3D作品在水墨领域是一个特别革命性的跨越。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这种特质特别适合于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核心就是公众参与,与公众互动。所以,怎么样让艺术更公共空间化,我觉得革命尚未成功,南溪还需努力,要不然的话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很可能就变成这么一件事情:“寻找雷锋,表扬南溪”。从公共艺术的角度看,我觉得目前所说的事情还可以继续改进,比如说南溪做了雷锋的雕塑,这是个套路,很多人都做,目前很多画家画画出了名,接着做雕塑。
南溪不能简单第沿袭这个套路,一定要把它点阵化才是南溪的,是吧?你现在做的这些雕塑,那就只是雷锋,没有把你的视觉观看特点呈现出来。
南溪:有一个不一样,向您表达一下。这张海报上画有十二个雷锋,但是看出3D时有20个雷锋,所以我做了20个雷锋雕塑,本来是用来组成3D方阵,用来解读烘托这件作品,它不作为雕塑,只是烘托对这个作品的解读,就像这次展览的3D装置一样,它不是装置,它是一个模型。这个雷锋雕像也不作为作品。就像开幕式一个个的美女站在捧着花,可是我的展览是粉色扛着枪的。我把方阵做成了一个3D立体的,结果这儿展厅太小放不下,我只运来了十个。
孙振华: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完全可以用三维水墨的语言把它做成雕塑,也是用点组成的。这需要你去探索的啊。比如说能够错视,一个雷锋或者两个雷锋放在这里,可以感觉有很多个雕塑的雷锋在眼前等等,除了我们用平面的手段,我们可不可以把它立体化?还有我觉得像这种走向公共空间的方式其实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建筑的外立面好多有马赛克,你真正探索的话,就用点阵式的东西替代小块马赛克,把一面墙的外立面做成你的作品,这样就很有趣味。
南溪的作品我觉得充满了趣味性,这很重要,要变成公共空间的艺术,一定要有趣。我上一次也是在上海,碰到南溪等几个人做的展览,我就跟南溪说,你把你3D的图片发几张给我,现在我手机上唯一保存的艺术家的作品就是南溪的那几张图片,我把它当做娱乐,比如说有时候我们看书很累,然后把这个拿来看着玩,有时候看得到3D,有时候看不出来,所以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有时候看不出来,我平时把看南溪的作品当作眼睛的放松,就像别人打游戏什么的,放松一下。
我觉得如果大家都能觉得看得很好玩,那么南溪作品的趣味性还要加强。南溪还要想办法让更多的人不要那么困难地就能看出来。这样观众看到了,受到了鼓舞,才会更喜欢他的作品。我觉得是南溪下一步还有更多的课题可以展开。
追求更好的画面效果;和观众之间能够有更多的途径和他们能产生关系,让他们产生欣喜,惊赞的感觉,如果这样的话我觉得前途无量。比如,还可以开发出很多衍生品,你把那些中学生、小学生、00后的这些人的那种情绪能够调动起来,让00后的小孩很高兴看这些东西,我觉得那就是真正面向未来的中国的艺术。
陶华:刚才孙老师所讲的,草间弥生的画展里面,当然两个点是完全不一样的,草间弥生给人的感觉是他的点是直观的,没有一个再深入的可能;但南老师他不一样,所以孙老师,我不知道您在观看南溪作品是是不是也有一种眩晕的感觉?
孙振华:确实也是这样。我看的的时候,还有一点很奇怪,这一点也要请教南溪老师。我刚刚在门口看“雷锋”的时候,别人是看出了3D的形象,我看的时候,却看成一个平面了,最后什么都没有,雷锋都消失了,只有一片小红点跟小白点,这怎么回事?我觉得是不是我眼睛有问题。
艺术家 南溪先生
南溪:不是,裸视3D会让有的人突然断篇,如果你的聚焦点不一样,产生的3D效果也都不一样。比方说你本来是太集中的时候,人就很紧张,放松了以后,然后你又紧张起来图像就看不见了。这个过程是忽闪的。
孙振华:其实这种不确定性或者说一定要参与互动,我觉得这就是公共艺术的精髓。公共艺术的精髓在于每一个公众,每一个观者都可以参与到里面,他自己也是创作者。你的雷锋是他看出来的,他也是创作的一部分,我觉得这样的话就更有意思了。
陶华:我本来想问的第二个问题,南老师和孙老师对话里面已经解释了,我们做了一个现场的装置。因为有40%的人可能看不出3D水墨的感觉,我们就做了这个透明的3D模型,比较直观地解析观看的感受。对于这个3D模型,也想请孙老师谈谈您的看法。
孙振华:挺好的。它可以让那些看不出3D的朋友们体会到一旦看到会是什么样的,非常好。我觉得刚才几个老师都讲得很好,就是说南溪把前现代、新现代、后现代很多东西糅合在一起。我觉得所谓的现代精神,很大程度就是一种科学精神。你看他的点阵式的排列,我们小的那个时候看报纸都叫新华社传真照片,其实把它放大全是一个个的点,全是点。就是这个点的基础上,你可以把它变化无穷,把它变成生动丰富图片。
在某种程度上南溪其实是非常反传统的,我们传统水墨是一个很随机的很自然的晕染,而南溪的点阵是非常科学的,甚至可以某种意义上它是个机械排列的、非常齐整的,需要有相当的齐整重复才能产生某种效果,产生效果本身恰好又是变化的,所以南溪把很多矛盾的东西统一集中在他的画面上。他的画作里把科学和艺术集中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对南溪作品的一个注解。
陶华:好,另外第三个问题是这样,就是孙老师您看到今天的作品,您认为南老师的这些作品仅仅是水墨的还是架上的一个表达?
孙振华:我就觉得他是“水墨+”,他是源于水墨,从水墨出发,在里头不断的丰富不断的累积添加,他以后还会“+”,他在水墨基础上加上了科学精神,他创造了电子时代用复制语言来表现的艺术;我希望以后往公共艺术方面进行探索,在水墨基础上加公共艺术等等,南溪可以不断地“+”、不断地延伸下去,就像他的作品不断地再排列、扩展、延伸,只有这样,他的艺术才有生命力、才有未来。
主办
SIVA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
上海市徐汇区企业联合会
西泠印社
上海珑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
中国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
承办
上海工艺美术厂
出品
T-art淘艺术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钦州路528号A座2楼
T-art艺术空间
(编辑: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