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木石图》以4.1亿港元落槌,真伪仍存争议

2018-11-27 11:22:22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黄松

   
11月26日晚,在佳士得香港拍卖中,有着巨大真伪争议的传苏轼《枯木怪石图》(下简称《木石图》)从3亿多港元起拍,以4 1亿港元落槌,低于最早传出的底价4 5亿港元。

  11月26日晚,在佳士得香港拍卖中,有着巨大真伪争议的传苏轼《枯木怪石图》(下简称《木石图》)从3亿多港元起拍,以4.1亿港元落槌,低于最早传出的底价4.5亿港元。


  “澎湃新闻”获悉,此一拍卖系电话委托,目前买家未知,但佳士得方面晚间回应称“买家来自大中华区,所以一定是回到中国人手上。”据现场一位收藏界人士介绍,当晚对这一拍品,有一位买家办理了委托办牌,并付出保证金,“一分钟就拍掉了。”但这一说法目前未得到拍卖行证实。


  对于此画以低于之前所传的4.5亿元落槌,一位拍卖界观察人士认为,不排除拍卖行补贴佣金的可能。也有艺术界人士认为,此画的成交与真伪关系并不大,“毕竟,这就是一场生意与商业行为。”


  一个背景是,五六月份,此画曾在佳士得进行小范围观赏,当时报道的起拍底价为4.5亿港元。8月底,随着不少学者对真伪的质疑,又有报道称此卷的预估成交价为4亿港元。


blob.png
佳士得香港26日晚间拍卖现场


  据介绍,此画在清代及之前从未公开现身,或是在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流入日本,后便下落不明。亲赴日本寻回此画的佳士得中国书画高级专家游世勳(Tim Yu)表示,寻回此画的历程可谓是机缘巧合:“自从此画上世纪远赴日本之后,便一直未能现身。”他又称:“此画为一日本家族所收藏,他们主动与我们取得联系,将画卷影像发给我们,我们非常兴奋,即时取消所有预约奔赴这个家族。经过鉴定,这幅画确认是真。”然而,《木石图》是否为苏轼所作,自佳士得公开此画起,巨大的真伪争议就一直存在。


  据现场人士介绍,此画从3亿港元起拍,很快叫到4亿港元,4.1亿港元则回到魏蔚的电话委托上。此后,拍卖师多次邀请及鼓励出价,均未获回应,最终以4.1亿港元落槌,加佣金为4.63亿港元成交。拍卖后,对于买家来自何处,佳士得方面回应称“买家来自大中华区,所以一定是回到中国人手上。”


blob.png
《木石图》


  在拍卖方佳士得看来,《木石图》为现时仅存稀有的苏轼画作之一,中国史上举足轻重的书法家米芾(1051-1107)为作品题跋,令此水墨手卷更珍贵难求。


  《枯木竹石图》又名《枯木怪石图》、《木石图》,无款,画上有米芾、刘良佐(款)的题诗,以及宋人记载苏轼的画风看,被认为是苏轼的作品。然而在不少文博界人士与书画研究者看来,此画存在的疑点极多。


blob.png
《木石图》


blob.png
《木石图》珂罗版印刷本


  长久不知去向的历程,为《木石图》覆盖了一层神秘面纱。近代著录中对《木石图》有详细记载者,为知名古书画鉴定家张珩(1915-1963)所著的《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然此著录所参照的并非原迹,而是日本出版之珂罗版印刷品,且为“爽籁馆藏”,故可知《木石图》曾为日本收藏家阿部房次郎(1868-1937)之藏品。据张珩记载:“此卷方雨楼从济宁购得后乃入白坚手,余曾许以九千金,坚不允,寻携去日本,阿部氏以万余得去。”可知张珩曾试图向白坚购入《木石图》而未得之经过。


  但在学界,《木石图》争议颇多,不少业界人士从此卷画风、米芾书风及印鉴等提出疑点,一些文博专业界人士也认为,此画笔墨间的气息,并未到宋。


  苏轼的画在当时很有名气,曾有过“枯木竹石,万金争售”的景象。但苏轼所作的画作多见于著录,传世真迹极少,目前只有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和上海博物馆的《苏轼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两件流传,但真赝也仍存争议。值得注意的是,《木石图》流失海外约七八十年,几无人得见,而在此期间,此画却不断被提及,作为中国文人画史中不能忽略的经典常被刊载在众多艺术史著作中,但所刊出的图片并不十分清晰。而此作现身拍场后,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但无论是其画作本身还是米芾等题跋,其真伪都引起诸多专家质疑。一些研究者认为,此幅《木石图》中的用笔多软沓无力甚至猥琐,此画与苏轼存世的书法真迹对比出入颇大,如枯树画得孱弱无力,石头的皴法也少有棱角,结合苏轼的书风画风,疑问极多,“东坡写竹画竹,受文与可启发极多,对比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文与可存世《墨竹图》,且不说图式与文同有差距,也不说东坡曾自云“尽得与可之法”,只说笔墨间的英风劲气,以东坡人格与笔墨修养,自然是不让文同的,但《枯木怪石图》中墨竹全无宋人笔下的“运思清拔,风劲气逼人”之感,与文同墨竹相比,不啻天壤之别。”


  一些学者最近对则画卷中的印鉴也提出了不少质疑点。


blob.png
《木石图》画竹局部


blob.png
《木石图》画作中的树枝局部


blob.png
《木石图》中的竹石局部


  尽管存在真赝争议,但有观点认为,不可否认的是,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当然仍是存在过的,也许,这一画作的图式也许就是根据苏轼原作临仿而来,也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此一画作的意义依然是存在的。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