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柯布西耶一九六零年代创作的绘画作品 作者供图
挪威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两场展览,主角都是著名建筑师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一八八七─一九六五)。不过,展出的不是建筑模型和手稿,而是他的画。时隔半个多世纪,这位法国建筑名家的画作终於再度出现在公众面前。
不论你在学校时是否修读过建筑专业课程,你总会对於柯布西耶提出的“建筑五点”有所耳闻。这个几乎影响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概念,翻译成中文不过二十个字,而其中“自由”二字竟然两度出现。不论那座位於巴黎郊区、底层架空的萨伏伊别墅,抑或造型新奇的朗香教堂,都在完美践行“建筑五点”的同时,让那些习惯於洛可可式奢华或是包豪斯式方正的人们,得以藉由弯曲的屋顶或是倾斜的墙面,想像偌大一幢建筑物自在呼吸甚至飞翔的情形。
儘管柯布西耶在建筑领域的卓越成就几乎将他的绘画全然掩盖,但当我们见到他的那些糅合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画作,我们不难从他的建筑作品与画作之间找到相似处,比如对於色彩的迷恋,曲线的大量使用,以及自由。诚如他本人在晚年说的那样:“我的画在本质上都是雕塑。”
一九二零年代提出“建筑五点”之前,柯布西耶原本打算在绘画领域有所发展。他在二十岁那年定居巴黎时,起初以绘画和室内设计为生。一九一一年起,他开始遊历整个欧洲,从土耳其到意大利再回到瑞士。旅行途中,柯布西耶受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启发,开始思考所谓现代建筑该如何从古典建筑中汲取养分。他十分厌恶浮夸、煽情与矫饰,认为建筑只要满足简单的生活便可,就像米开朗基罗那些杰出的雕塑作品,不求衣衫华美,更乐意凸显人物身体线条与筋肉的强健与美感。
相似的,我们回看柯布西耶从一九二零年代至一九六零年代的绘画作品,儘管年代跨度大,风格却愈发显明而笃定。这位法国建筑家初到巴黎的时候,正赶上毕加索等人推祟的立体主义最为兴盛的时候。他本人的绘画创作自然受到立体主义(多用几何图形和拼贴技法等)的影响,但在他看来,立体主义发展到这样热闹甚至可以说是氾滥的程度,已经无可避免地变得保守,几乎沦为应景的装饰。在文艺复兴画作与雕塑的影响下,柯布西耶主张在立体主义的基础上酝酿另一种更简洁明瞭的表达方法。他用“纯粹主义”来形容这一种风格,意在反拨某些立体主义创作者热衷过分繁複纷杂的几何图形,希望转入日常的、简单纯粹的生活情境中表达并呈现。
在我看来,一九二零至一九三零年代的柯布西耶画作,远不像他本人所说的那样洒脱。画中扭曲缠绕的不规则几何图形,变形的人物面部,让人想到毕加索,想到超现实主义的米罗和基里科,而并没有他强调的所谓古希腊原初主义意味。相比起来,我更喜欢这位建筑名家创作於晚年的画作,尤其是那些完成於一九六零年代的作品。在奥斯陆国家博物馆中,两场展览并行,观者不难发现柯布西耶绘画创作的转变。
在一九六零年代的那些画作中,这位法国人已经无意将画布填满,他用线条勾勒一些似是而非的图样,大量留白,再用黄、红、绿三色略作点缀。同样的,红黄蓝也出现在他一九五零年代为自己设计的那间面积不过一百五十呎的小木屋中。与早年那些动辄引起业界争议甚至批评的建筑作品相比,柯布西耶用了异常克制樸素的手法营造这间小木屋。自在不拘束的屋顶不见了,曲线的、不规则的墙面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方正,是工整,是引而不发。
单看相片,我几乎已可以想像出当一个人生活在空间如此侷促的环境中该是怎样的无聊难耐,可是柯布西耶却甘之如饴。他透过两扇小窗望出去,可以望见海;他躺在床上望天花板上拼贴的色块,想到自己喜欢的蒙德里安。一辈子和曲线打交道的柯布西耶最锺爱的画家,竟然是画方块的蒙德里安;一辈子嚮往新奇古怪、语不惊人不休的柯布西耶,生命最后几年的大半时光,竟是在这样一间工整到近乎乏味的小木屋中度过。人真是複杂奇怪的动物,不是吗?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