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汹涌,是民主进程中的可喜变化和标志。任何一项政府决策,违背了民意、漠视了民意,都会给公众利益和政府公信力造成损失。可是,在澎湃的民意浪潮里,“伪调查”、“伪民意”开始兴风作浪,它们以道貌岸然的姿态,企图“挟‘民意’以令天下”。
最新的故事,是关于汉字整形意见征求中的两份天壤之别的调查结果。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尽管有关专家称67%的民众赞成调整,但民间自主发起的“民意调查”的结果却显示:八成以上民众明确表示反对“汉字整形”。(《南方都市报》9月1日)
44个汉字整形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立马招来无数网民的“板砖”:“穷折腾”、“吃饱了撑的”。可有关部门和专家却底气十足,因为,有关部门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的调查结果显示,已经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收集到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字形调整,反对的只有6%。于是,马上又有网民大呼“被赞成”!一边是1500人的意见,一边是民间自主发起的50余万人的意见,谁是真民意、谁是“伪民意”,答案无需多说了。
说到底,汉字整形里冒出的“伪民意”的危险性,还不是那么可怕,毕竟只是几个汉字的去处问题。可怕的是,在一些官员“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思维的左右下,在与公众更关切的民生福祉和利益上,也有人在肆无忌惮地“强奸”民意,为自己“增光添彩”。今年2月,在江苏省对南通市的启东、海门、通州等地全面达小康情况进行的随机电话民意调查中,就爆出了”标准答案“风波——当地居然有干部要求受访群众按照事先发放的标准答案回答提问,中小学还专门放假一天,让学生背熟答案“协助”家长应对电话调查。如此被精心组织、精心安排的民意调查,能调查到真实的数据吗?能反映出当地百姓真实的生活状况吗?
道貌岸然的“伪民意”是伪民主。它的危害性在于,那些貌似很权威、很专业的有关部门,假借集思广益、开门纳谏的民主形式,把百姓的表达权、意志玩弄于股掌之间,通过设定标准答案、过滤不利数据,甚至虚构对自己有利的“民意”,为不得人心的行为摇旗呐喊,为自己脸上“贴金”,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及时了解民生、洞察社会、听取民声,必要的民意调查无疑是需要的。但经常被“左右”的民意,又如何能反映真切的人心所向?又如何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呢?有人说,“伪调查和毒奶粉一样,都是犯罪。”可是,在一些官员和专家心目中,哪里会有这样的认识?更何况,“挟‘伪民意’以令天下”又不会受到什么责任追究,最多就招来点口水和“板砖”,何乐而不为?
所以,在不少民意面前,有关部门和民众还真得高度戒备、擦亮眼睛,不要被那些“伪民意”给忽悠了。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