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位专家集体呼吁叫停“汉字整形”
《通用规范汉字表》自8月12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44个字形进行微调的汉字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反对和质疑的声音相对集中,很多民众担心因为调整不慎而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日前,我国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通用规范汉字表》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
担心之一: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
“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的这44个汉字的笔画被改了,会让我们很不习惯。”天津市民张东生对记者说。
天津市民张楠认为,老百姓的习惯不是不能改,但要看是什么样的习惯,如果是陋习,必须要改,没得商量。但这次的44个汉字“整形”,我觉得实在是没有必要因此而改变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吃力不讨好,此举还当慎重。
听说44个汉字可能要调整的消息后,天津市民刘淑琴就有些担心,因为她的名字中刚好有一个“琴”字,而“琴”字就在被调整的44个汉字之中。根据修改意见,“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刘淑琴很困惑,这小小一个笔画的改动,跟随自己30多年来的个人信息是不是都要随之改变?
担心之二:会与书写习惯有“碰撞”
对于此次汉字“整形”,天津资深媒体人安冬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还是很敬业的,从那么多汉字中选出44个字,肯定是经过了大量辩论、研究、研讨后才确定出来的,而且其中肯定也有学术的意义以及文化的内涵之类的东西。而使用文字的绝大多数人只是把文字作为一种沟通和表达情感的工具,即使专家们决定改变一横一竖,人们仍然可以使用“错别字”,反正不影响生活。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分析认为,从民众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与大家书写习惯的“碰撞”,一旦实施了这些文字的调整,人们围绕这些文字的书写习惯就不得不改变,于是,人们就会觉得不方便,甚至在一个时期内会造成“错误百出”。
担心之三:将撼动整个信息社会基础
汉字“整形”不仅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将给信息社会提出新的挑战。
信息产业领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体现的是铅字时代的思维,一旦汉字实施了这些调整,各类文化产品诸如辞书之类的东西就得从头修改一遍,费时费力不说,更要花去买者和卖者双方的大量钱财,经济成本之巨,肯定会令人惊异。
一位专家把汉字“整形”比喻为“大楼修补”。他说,汉字“整形”就像一个大楼已经盖好了,但需要修补,但用的砖却不一样。在语言信息中,字为基础,砖变了,房子怎么修?汉字“整形”不仅是字形的问题,全社会的信息系统都要发生变化。现在银行、保险等用的都是巨型机,具有独特的操作系统,这些花费不菲的巨型机不会因汉字“整形”而更换,即使是“打补丁”升级所花费用也是天文数字。
“在信息化社会,这44个‘整形’的汉字,相当于重新发明了44个字,将会撼动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础。这究竟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好处,能使整个社会的效率提高吗?显然相反。”这位专家说。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