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此次意见征求截至8月31日。从8月12日《通用规范汉字表》征集民意以来,“44汉字调整”一事激起了轩然大波。尽管有关专家称67%的民众赞成调整,但民间自主发起的“民意调查”的结果却显示:八、九成民众明确表示反对“汉字整形”。
汉字整形? 近九成网友反对!
截至8月31日中午,某门户网站关于“你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网友反对“44汉字整形”。此项调查中,反对者占投票者的91.2%,支持者仅占4.6%,表示“无所谓”的占4.2%。
另外,根据本网调查, 82%的网友认为“专家穷折腾”,不支持改变字形。另外,6.7%同意调整字形,认为“有助教学和电脑存储”。还有11.4%的网友认为“改变字形”的举动很无聊,表示“不关心”。
以上两组调查结果和有关专家公布的数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8月12日有关部门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情况并公开征求意见之后的9天里的调查结果,据有关负责人透露,已经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收集到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字形调整,反对的只有6%。
难道民众真的“被代表”了吗?一边是1500人的意见,一边是50余万人的意见。究竟哪边可以代表大多数?不仅仅是网上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民众反对“字形调整”,在近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字形调整”的相关报道和评论中,也可以发现“反对的声音”远远高于“赞成的声音”。
反对者:瞎折腾添乱!专家改的不是汉字,是寂寞
广东资深教育专家、编了大半辈子中小学教材的梁冠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44 字“整形”是瞎折腾,难为老师和小学生;规范汉字应基于群众生活需要和书写方便,而不是依据所谓科学统计,许多生活常用字进不了常用字表很奇怪。
梁冠超直言:“小学生会问:为什么‘叔’‘淑’等字可 以有钩,‘督’就不能有钩?还有 ‘甫’字有勾,到‘傅’又没了,为什么?这会把老师也搞糊涂了。这不是瞎折腾吗?纯粹是找麻烦!”
小学语文教师赵新也以其教学经历表示“字形调整”应慎行。赵新以“杀”字为例谈到“字形调整”或许会影响到汉字教学。“以前告诉学生下部的‘竖钩’像个矛,可以杀人,改成‘木’后怎么说呢,木棍儿也可以杀人吗?”
王立群和张颐武先后写博客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不支持态度。王立群向记者表示,汉字最重要的是表情达意,其实用价值高于美学价值。他在博客里说,一旦汉字整形手术真的实施,中国大陆约有10亿人要重新学写这44个字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只要开了头,汉字就可以被一直动下去。“真想不到整容之风竟然刮到了汉字的头上来!下一轮将要被整容的还有哪些汉字?我们只能等着被整容了!无奈!现实中国真正需要整容的恰恰不是汉字!”
中国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学家也同样考虑到了教育人士的担忧。在8月2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聚会上,这些文字学家集体对《通用汉字规范表》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主要原因之一是担心“人为地制造了新的文字混乱”。
网友对此也表现出不满与不耐烦。有人表示,专家们“改得不是汉字,是寂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有网友甚至说:“砖家们,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了!”
还有网友认为,中国一直以来都是过分的去研究文字,而很少研究自然科学,最终才导致我们和西方的差距。“真不理解这些专家在现代社会还会这样。这不仅仅是劳民伤财,而且是对民族发展的一种误导!”
赞成者:规范文字,有法可依
虽然反对声高涨,但是赞成“字形调整”的专家也不少,主要有两种意见。[NextPage]
日前,上海的一些文字研究专家致信《新民晚报》,认为撇开修改个别汉字的社会成本问题,单从汉字的构字规范来看,其间的合理性还是应当大力宣扬的,特别是要让青少年学生从汉字表意的特性来研读字形结构。
汉字研究者李山川说,对汉字笔画调整的批评不能感情用事,而要追根寻源。比如,将“杂”字的下半部改为“木”,“九”,“杂”字的意思就是多种树木相混合,故而引申出“掺杂”“交错”“不纯”等词义。
另外,广东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也召开《通用规范汉字表》(以下简称“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多数专家认为,“字表”的出台对“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起了很好的作用。应借此机会向全社会倡导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把它提到“有法可依”的高度。
专家组:我们不和大家顶着干,没有改掉祖宗的字
《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师大教授王宁作为当事专家之一,做出澄清,称“我们调整的是印刷宋体字,在小孩教学的时候不是手写字模仿的对象,我们手写字其实用的是楷体字”。她指出,汉字写法调整,参考了台湾字形以及书法家的书写习惯。
“我作为研制的专家组的一个成员,我们提供给政府部门的是一个科学报告,将来成为政策是政府决策的,不是我们来定的。大家提出一些意见我们都会考虑。”她说。
对于网友铺天盖地的质疑声,王宁在感谢社会关注度高的同时,也指出:“我觉得一个字改还是不改恐怕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的,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看它有没有道理。所以我也非常希望在搜集意见的过程中,大家对于这次总体的一些地方,我们公布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都希望能够更听到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们在下一步修改的时候更好地去衡量,怎么做才能够既科学又好用。……所以每个人和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而我们要考虑到的是全社会。”
她还说,“应该说这次我们既是真诚地征求意见,不是说坚决不改或者说和大家顶着干。”
教育部研究员费锦昌说:“这次微调44个字的字形性质,不是我们另外搞一套东西,更不像有些人讲的把祖宗的字形改掉了,不是这样的。”
费锦昌认为,一般来讲,社会发展得越快,对于各行各业包括汉字规范化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规范化才能快速和高效。
也许是感受到了来自社会上的压力,《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大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对于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虚心听取,分类整理,认真研究,合理吸收。
“审判日”来临,“字形调整”何去何从?
不管语言专家是赞成还是反对,毕竟都限于从学理角度来探讨“字形调整”是否合理。而长期耕耘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前沿的教育专家和老师对于专家“字形调整”的举动却有一肚子苦水。
难道真像《中华读书报》说的那样“汉字的被时代也到了”?在民众的眼里,“教育部看似客气,征求各方意见 ,这只是一套假动作。”
在“被”字风行的时下,网友大喊“被教育部67%”了,大喊“被统计”了,表面上看是一种“调侃”,实际上,正如《中国青年报》所说,“一个字词要想真正一语风行,长久地被使用并阐释,它必须真正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关怀或焦虑,击中那个时代的精神状况或权利困境。”各种以“被”字为前缀的词组实质上描述了一种“受人摆布”的不自由状态,一种弱势的权利受强势的权力任意玩弄的被动状态。
在网络民意调查的数据结果出炉后,有关专家提供的统计数据“67%”支持率的说法受到冲击。那么“字形调整”何去何从,最后是顺应部分专家的意见,顺应印刷宋体字,还是顺应 “不要折腾”、“没必要”、“经济浪费”等民意呢?在公示结束之日,让我们对最终结果拭目以待。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