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8月26日,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总结表彰大会”。据悉,第二版的修订工作前后有3万多人参加,历经13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也是我国知识出版界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奉献的一份厚礼。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有外宾来访,把他们国家出版的大百科全书作为国礼,可我们却只能回赠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在那个“书荒”的年代,“大国家、小辞书”的现实,让我们很尴尬。
在人类文化史上,大百科全书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人类知识的宝库”。它被公认为“一切才智之士的知识背景”,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面貌,代表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形象。因此,很多人认为“大百科全书事关国家科学文化和政治荣誉”。
没有自己的大百科全书,曾是中国人心底的隐痛。早在清末民初,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就萌发了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意愿。可是,战乱频繁、财力匮乏、科技文化落后的现实,让人壮志难酬、空留嗟叹。中国的知识分子只能“乞灵于外籍”,在科学文化领域也要仰人鼻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出版自己的大百科全书,填补文化和心灵的空白,成为热切期盼。
盛世修典,仁人志士的百年祈愿变成了现实。中国大百科全书“融古今中外知识,扬中华民族风采”。经过15年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于1993年面世,结束了泱泱大国没有大百科全书的历史。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赞其“内容之广,用功之深,有如苍穹”。历经13年修订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也于今年4月出版发行。
《不列颠百科全书》享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是因为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10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其撰写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也将中国的学术“大家”、“名家”聚集麾下。仅第二版的修订工作,前后就有3万多人参加,展示了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新高度。
“大中国,大辞书”,一部大百科全书的动人故事,标注着改革开放中国的文化建树,也折射出五千年中华的强国梦想。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时,把《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图书作为国礼赠送给耶鲁大学。中国的大百科全书,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也成为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华文明的载体。国礼,是对《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最高赞誉。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