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是一场难以被忘记的盛典,前一刻香港歌手黄耀明正满身华彩演绎歌坛叛逆者,后一刻台湾小哥费玉清便温润如玉高歌天上人间;大提琴演奏家王健以一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重现巴赫年代的纯粹高雅;转眼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又将时空拉回南宋的月下梅边。
昨天下午,由东方早报与绿城·苏州桃花源联合主办的“2013文化中国年度人物大奖”颁奖典礼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举行。金宇澄、黄耀明、樊锦诗、刘家琨、郭小男、茅威涛、王健、吕效平、温方伊、郎绍君10人获得年度人物大奖,“诗歌来到美术馆”获得年度事件大奖。黄耀明、王健、茅威涛、费玉清登台表演。
“文化中国”自2007年第一届开始,始终以自省的姿态参与到当代文化的建设中,活动旨在对当代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人文的各个方面——包括音乐、美术、文学、电影、新闻、建筑、社会思潮、时代精神风貌等各个领域和范畴——进行盘点、梳理和传播,并对上述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创新性的作品和人物进行致敬和表彰。本届文化中国主题为“新文化,新经典”。
关注冷门,不避潮流
“文化中国”关注最易为人所忽视的领域,也不刻意避开最引人瞩目的文化潮流。本次获得年度大奖的10位嘉宾,既有因一部《繁花》而触动整座城市的作家金宇澄,亦有50年来默默驻守敦煌的文博专家樊锦诗;既有因“文化复兴基金会”而独树一帜的歌手黄耀明,亦有用沉默的建筑表达内心的建筑师刘家琨;既有站在台前坚守古典音乐的大提琴演奏家王健,亦有隐身书画与历史之后展现文人风骨的书画理论家郎绍君;既有因一部话剧《蒋公的面子》而掀起话剧界反思狂潮的编剧温方伊、导演吕效平,亦有以越剧和舞台剧表演革新为使命的楷模夫妇郭小男和茅威涛。更毋论年度事件“诗歌来到美术馆”,将一度为人们所陌生的诗歌重新带回到公众的视野,令人们得以回归理想主义年代。
刘家琨感言,“艺术的领域都是相通的,关于观察、想象力、分寸、节奏,无论你找到什么样的工具,把工具发展到极致,它们最终通往同一个地方。”
身为建筑师的刘家琨说,“砖头瓦块情商不高,但建筑师可以无中生有,我愿意让砖头瓦块更有人性,而不是更加非人。”大提琴演奏家王健最知极致为何物。他常说自己是保守的“顽固派”,他以对古典音乐的坚持和严谨著称。
作家金宇澄则选择用文字来诉说一座城市,“上海错综复杂的路径与结果,才使这本小说的语言,有了书面意义。感谢这座城市,让我度过了沉迷于《繁花》写作的那两年。”在他看来,上海如同一块压缩饼干,链接了苏杭的血脉与江南文化的古老渊源,在频繁激烈的人文变更与文化淘洗下容纳了形形色色的面影与表情,而他所做的是把上海诉诸文字,从笔端流淌出更深刻的意义。
相比之下,话剧《蒋公的面子》虽然尚显年轻——它的作者是南京大学的大三女生——但已展现出赤忱的艺术灵魂。导演吕效平说:“我们做得非常之少,但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机遇。这看上去是回顾民国的戏,实际上是处在现代化门口的中国人对现代化的展望。”
利益之外的考量
文化的本质从来是与利益无关的。文化大家正是因为拥有高于利益的理想,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纵然黄耀明凭借歌艺便可屹立舞台,但他不甘于只做“达明一派”的当红歌手,而是成立“人山人海”以扶持年轻的独立歌手,更在去年与韩寒、彭浩翔创立“文艺复兴基金会”,帮助独立艺术家生存。正因为亲历独立精神之不易,方能尽自己最大所能扶持同样为之奋斗的艺术家。黄耀明说,“过去一两年,我做音乐的事情不多,我拿这个奖也不是因为音乐。我认为不单是音乐可以改变这个世界,所有的文化艺术都能改变这个社会,令这个社会更好。这个社会除了GDP以外还需要很多其他东西来让它进步和完满,比如音乐、文化、建筑。”
巧合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现代分支》的主编、齐白石研究专家、中国书画理论界和评论界里公认的前辈和权威郎绍君也说,“当代中国经济起飞,文化也随之起飞。但是文化起飞不仅是发展文化产业,还应该有真正的艺术。比如书画,究其本质来讲,不是卖钱的东西,不是一个利益追逐的东西,其基本特征是非功利的,我们需要更多人为经济利益以外的事物而奋斗。”正因为秉持这种信念,年逾八十的他才能始终目光如炬,为中国书画抽丝剥茧、明辨良莠,在鱼龙混杂的当代书画界坚持一代文人的风骨。
而民生现代美术馆则为民营美术馆如何承担起公共教育的责任树立了榜样。由民生美术馆和上海国际文化传播协会主办的“诗歌来到美术馆”迄今为止已经邀请到包括阿多尼斯、谷川俊太郎和西川等在内的10位诗人免费为公众朗读和分享诗歌。倘若不是怀揣着理想主义情怀与文化的初心,又怎能将诗歌传统延续到当下。
一辈子同修艺术
也许“文化中国”来得太晚。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敦煌已经坚守了50年,这个奖方才姗姗来迟。然而她早已无需用这个奖来证明自己,因为敦煌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季羡林先生评价她:功德无量。但她却说:“我是代表敦煌莫高窟人来领取这个奖的,也是代表敦煌研究院领取的。几代前辈含辛茹苦甘于奉献,把莫高窟保护到今天。我是代表他们而来,我自己不敢当。”
身为杭州人,出生北京,成长于上海,主持人问她,想念江南吗?樊锦诗回答道:“江南虽好,但我离不开敦煌,我的生命都融入了敦煌。”
用生命投入艺术的还有舞台剧导演郭小男和越剧演员茅威涛。他们一个是导演,一个是演员,一个在台下如砥柱,一个在台上如浪花。前者注重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审美结合统一,把他的夫人引领上一条“歧路”,使她成为中国最敢于尝试各种新方式的越剧艺术家。这对艺术伉俪在一起最常探讨的话题就是:越剧如何面向未来,寻找到新的存在方式。
主持人问,他们是否会在排练时吵架?郭小男的回答震人心魄:“一定是两个很强势的艺术灵魂的碰撞才能出好东西。我们俩都把生命放进去了,这不是过日子,不仅是一出戏,而是生命的碰撞,只有这样的碰撞才能创造出文化。”茅威涛则借用佛教的概念:“佛教里把夫妻共同修行称为‘同修’,我们俩视舞台和戏剧为我们的佛教,这值得我们俩一辈子去同修。”
“文化中国”年度人物(事件)简述
1.作家 金宇澄
岁月弥深无尽处,人间烟火有繁花
搁笔20年之后《繁花》盛放,他以信手拈花般的文字告诉我们:人间烟火是最灿烂的文化。
2.文艺复兴基金会理事长 黄耀明
最好的尚未来临
他说:“我在创造一个新浪潮,如果世界末日真的来临,我无愧此生。”
3.民生现代美术馆 “诗歌来到美术馆”项目
诗人还在,诗歌还在,美好还在
当诗人们从藏身的时代浮华和城市喧嚣中走出来,来到美术馆,诗歌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生活里,带着久违的生命浪漫色彩。
4.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敦煌女儿” 樊锦诗
心存敬畏是对经典最好的守护
一个女人站在大漠呼啸的风沙里无所畏惧,只因为她深知“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莫高窟了”。
5.建筑师、作家 刘家琨
好的艺术永远和内心对话
他是中国最耀眼的建筑师之一,他同时也是著有多部小说的作家,他评价自己是“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建筑师”。
6.舞台剧导演 郭小男,越剧艺术家 茅威涛 夫妇
莫愁前路无知己,琴瑟合鸣共求新 这一对知己在一起最常探讨的话题就是:越剧如何面向未来,寻找到新的存在方式?
7.大提琴艺术家 王健
事关艺术,固执应被敬佩
他从不妄谈创新,他也从不在意是否声名显赫,他甚至坚持“不要演出太多,因为艺术是一辈子的事,一辈子都要天天进步”。
8.话剧《蒋公的面子》导演 吕效平,编剧 温方伊
小荷才露尖尖角,前路犹长步步行
一部学生话剧作品,破天荒地巡演了过百场并场场爆满。《人民日报》评价它“给当代戏剧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启示”。
9.中国书画权威理论家、评论家 郎绍君
饱览书画点江山,推陈出新真风骨
他谨慎溢美之词,在鱼龙混杂的当代书画界坚持文人风骨。真正的好艺术是他唯一的守望与标准。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