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将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最后的“狂欢之夜”,这也是本轮上海32场演出的最后一场。
3年连演300余场,巡演19个城市,票房破1.5亿元,这样的数字在中国音乐剧产业已算得上“奇迹”。
然而,相对于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音乐剧”在其他国家动辄盛演10年数千场的纪录来说,《妈妈咪呀!》现在“告别”,显得“耐力不够”。况且,制作方亚洲联创尽力效法百老汇、伦敦西区的做法,仅演3年,出人意料。
不过,早报记者调查发现,纠结其中的三种因素,让“告别”又在情理之中。
巡演版“告别”
版权方高要求增成本
最近几年,国内上演的音乐剧越来越多,但大多演几场便“刀枪入库”。从这一点上说,《妈妈咪呀!》坚持3年,实属罕见。因此,它的“告别”引发的疑问是:这是否意味着一个城市对于同一部剧目的消费已达到“瓶颈”?从《妈妈咪呀!》所创造的纪录中能否解读出音乐剧市场的动向?
事实上,该剧告别涉及版权和版权方的要求等问题。
该剧版权购自英方公司,首次购买权限5年,5年后需要重新购买。版权方要求,每轮演季开出的场次不得少于100场。版权方还要求,每一个演出季必须邀请外方人员到巡演地把关,以保证品质与世界同步。
在这样的版权条件下,亚洲联创首先考虑的是内地城市的饱和度。该剧已在19个城市巡演,其中二三线城市循环上演的可能性不大,未巡演过的城市有的没有现代剧院,有的文化消费能力只能消化一到两场演出。
如果按每轮演出季100场计算,每个城市5场左右,而亚洲联创内定的“军规”是每一个城市必须演满1周8场。二三线城市市场是否能消化,是一个大问题。
另外,如果续约,版权方还要全面考量市场、剧院等因素。加上招募剧组、协调中外人员等耗费的人力财力成本,演出收益随之减少。
尽管《妈妈咪呀!》巡演3年成绩较好,但成本让该剧盈利微乎其微。该剧第一年达到盈亏平衡;第二季巡演主要走二三线城市,物流运输成本大、票务系统混乱等连累了演出收益。正在进行的第三轮演出,目前销售状况并不乐观。
谈到告别的原因时,亚洲联创总经理、《妈妈咪呀!》制作人田元解释说,公司在上海没有找到可以驻演的剧场,因此采取了变通办法——巡演,而“告别”指的是巡演版。公司计划未来两到三年内,在上海打造自己的音乐剧剧场。届时,他们的自有剧目会以驻演的形式亮相。不过,《妈妈咪呀!》是否纳入驻演,亚洲联创的回应是:目前还不好说。
场租占去成本五成
在田元眼中,场租过高,导致《妈妈咪呀!》扎根不易。
演出行业中,税费、票代费和场租费负担较重。据业内人士介绍,假设剧院引进一台剧目的演出成本在20万元,加上8万元的场租,15%的演出税费以及16%的票务代理费,衣食住行等不计在内,票房至少要达到35万元方可保本。如此计算,这些中间环节的支出占到演出成本的近75%。
“像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等剧场,场租已经占到我们运营费的50%-60%了。如果把钱都投到剧场,那市场开发的钱、做项目和制作的经费在哪儿?”田元认为,如从长远发展看,场租占到整个运营费用的10%-13%,才是合理的。
文化广场节目总监费元洪也认为,高场租对于需要长演才能盈利的音乐剧行业,确是负担。
“在英美日韩,同等规模的剧场场租要比我们便宜很多。”费元洪说,如单就上海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文化广场这一类大型综合类剧场而言,与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相同座位数的音乐剧剧场相比较,“我们的场租费大约是百老汇与伦敦的两倍甚至是三倍,因为运营成本也远在它们之上。”上海文化广场剧院一天运营成本10.8万元,场租平日10万元,周末12万元。像《妈妈咪呀!》租场超过10场的剧目,场租还要打折,剧院“几乎不盈利”。
费元洪认为,10万元场租平摊到每个座位也就50元,因此,关键还需要看产业本身的状况。另外,剧场现多自负盈亏,场地租赁人数不在少数,让剧院降场租目前几无可能。
音乐剧市场
惯性消费未形成
最后,市场潜力到底有多大?
田元承认,公司确想借《妈妈咪呀!》第三次回沪,试探上海市场规模,“市场从来不是靠官方发布的数据,市场都是试出来的。”
不过,田元并不乐观,“中国市场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业内期望通过亚洲联创的尝试观察市场潜力的心态,田元认为肯定不行。“我们只做了两个剧,就能为上海市场盖棺定论?”
浸淫于音乐剧行业多年的费元洪同样认为,在音乐剧行业中,是否有足够多的观众购票则是一个令人 “气馁”的话题。
费元洪指出,音乐剧消费主力是年轻人,观看一部音乐剧可以看4到12部电影,这样很难说服他们去选择音乐剧,国人剧场消费习惯远未形成。“如果晚上赴饭局的人有十分之一进剧场,那日子就会好过很多。”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