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与独立的界线,在2012年真得已经模糊不清了。“五条人”、“玩具船长”、“吹万”这些名字,甚至比许多一线歌手,更受市场与口碑的双青睐,成为许多年终评选时,出现率极高的名字。
即使如此,也依然有一些好声音、好音乐,会被我们不小心遗忘、忽略,甚至从来没有存入记忆的曲库里。这也说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真得已经结束了。这也说明必要的商业推广,无论对什么样的内容,还是需要的。
就不要在抱怨现在的乐坛如此那般如何了?更不需要站在音乐产业的角度,将音乐置于产业的角度指点江山。时间可以浪费却不能荒废。抓住农历旧年还没过去的瞬间,在2012年的唱片库里再翻捡查看,找到一些被遗落的好唱片,也算对过去的一年,又个更过得去的交待。
徐丽《微光徐徐》/后裔音乐
一张关于爱、信仰和救赎的专辑。但却并不是一张用简单的“福音”风格,去诠释、去复制的专辑。《微光徐徐》主体上依然是一张以民谣和吟唱的专辑,抛开那些可以归结为宗教的情绪,它生活化和随感化的歌词,也让音乐朴实但却生动,有着浓郁的生活印迹在其中。与之相配的,则是简洁明亮又饱满的编曲,没有风格就是专辑音乐的风格。但自始至终,却围绕着感恩和温暖,让《微光徐徐》这张专辑充满了柔和却坚定的光亮。犹如在去光明彼岸之前的歌唱和回响,有人的光华,也有神的光芒
仓雁彬《Million Tons》/英爵文化
《Million Tons》是仓雁彬抛开创作人和制作人身份束缚,甚至也是抛弃早期作品的歌曲模式束缚后,一次全然自由的音乐之旅。在专辑里,他是作者,他是DJ,他是录音室,他也像是个工程师,通过对音色的控制、融合、拼贴,尤其是灵气十足的旋律线串联,从而让音乐显得张力十足。
《Million Tons》可以归为电子专辑,但它却不是一张以机械节奏为主轴,以音色堆积为信念的一张潮流舞曲专辑。除了在制作手法上,运用的是标准的电子乐手段外。仓雁彬在其它时候则更像是一位摇滚乐手,通过简单却饱满的音色,用充满想像力和侵略性的组合,从而让电子乐也能变得既抽象又摇滚。如果说一张优秀的舞曲专辑,最终必然会让你晃动脑袋和摇摆臀部的话,那么《Million Tons》则更是一张能够激活你脑细胞的专辑。
崔龙阳《Flying To the Star》EP/草台音乐
相比两年前典型性英式摇滚风格的《About the Sky》,《Flying To the Star》里的三首作品,依然英伦味儿不减。作为一个在成长期深受Radiohead、Oasis、Coldplay等英国乐队影响的创作人,英式吉他摇滚显然已经成为了崔龙阳音乐创作的一种烙印。
不过,两年的时期也让崔龙阳的音乐更显“复杂”。加入弦乐的EP专辑同名曲《Flying To the Star》,也因此有了透明的典雅,而崔龙阳上扬的旋律线,加上澄澈阳光的演唱,更让整首作品显得温暖、明亮和大气,一洗英式摇滚闷骚、神经质这种可以说是特点,但又被许多后来人继承为模式的“缺点”。首支中文作品《关掉它》里,则能够听到Radiohead对于崔龙阳的影响,甚至对专辑制作人戈非的影响。多层次的吉他及音效,饱满而谐调,丰富又立体,尤其需要CD音质,最能够体现这首作品在制作过程中的细腻与精致。而偏柔化的处理,也让这首原本应该很硬很怪异的作品,依然不失一份冲容的华美。特别是崔龙阳用舒展的声线表现出的标致性的英式真假音转换,更有一种技巧上美仑美奂的感觉。《Mirror》则是这张专辑最早公布的一首单曲,轻盈律动的节拍和旋律一体,不仅让整首作品特别的悦耳又流畅,又有一种飞翔展翅的效果,很难舍得中途暂停或切换曲目。[NextPage]
吴俊德《七月的天空》/独立发行
《七月的天空》虽然是第一张以吴俊德个人名义发表的专辑,但实际上却可以算是他第二张个人创作专辑。因为2010年以“旅行者”名义发行的同名专辑,无论是词曲、编曲还是吉他、冬不拉和贝斯等乐器的演奏,其实都是出自吴俊德之手。
如果说《旅行者》更像是一张以民歌和民谣为主载体的唱片,那么《七月的天空》则又在这个基础上,多了许多的外延延伸。《海底世界》这样以女声吟唱,加水泡声采样和尤克里里等乐器融合的作品,显然已经超越了《旅行者》西域驼队般的音乐采风之旅。同样还是旅行,但《海底世界》的旅行,显然已经更抽象、更奇幻,原本在吴俊德身上很标志性的西域元素,也于这首作品中完全被一种纯自由和即兴的想象力所替代。
当然,整张专辑还是继续走在了西域民歌的寻根之旅上。《阿克伽依克》、《玛尼干戈》等作品呈现出的,依然还是吴俊德在西北这片土地,寻找一种文化的认同。他既安然沉醉于由冬不拉和呼麦钩织出的世界里,也在这种音色的包围中,回到西域民歌遥远的过去。民歌化的写作,极简的文字运用,以及宗教化的寓意延伸,都让吴俊德的作品,几乎和久远时代的那些民歌平行而歌。可以说,这是他写下了这些歌,也可以说,这是他找回了这些歌,在这些歌已经被越来越工业化的今天,渐渐吞没的时候。
宗教性也这张同样以“旅行”作为主题的专辑的一种归宿。没有卿卿我我的爱情,没有生生死死的约定,这张专辑只有自然与人相互印衬的风情与人情。铁鹰和鸽子、河流与火焰,最终都化为“唵嘛呢叭咪吽”的六字真言,都归于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它的尽头是无拘无束,它的尽头是上善若水。这或许就是吴俊德作为一个“旅行者”,最终的目的地。
丁可《Our Home》/树音乐
2011年的首张个人专辑《Island》,已经让人领略到了丁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神韵。如此纯粹的北欧色调,甚至可以说填补了此前国内音乐的一片空白。2012年,加盟“树音乐”厂牌后的丁可,先是帮助Fog制作了专辑《明镜》(Transparent Mirror),从而为那张融合了“氛围乐”、“后摇”的电子唱片,赋予凝重但纵深感极强的张力。之后,就轮到了他自己的个人新专辑《Our Home》。
与上张专辑《Island》相比,《Our Home》没有词曲,也没有人声,完完全全就是一张纯音乐专辑,用来诠释“新古典主义”,显然更为纯净和纯粹。除了少量极简的音效,整张专辑几乎只是以键盘来做为主体的音乐架构。而“新古典主义”的音乐氛围,也决定了丁可不会去依靠繁复的技巧,用密集的音符颗粒,来将音乐处理得饱满、厚实。在意韵上,丁可在《Our Home》里,更接近于东方的留白技巧,用长音、延音营造出一种玄而空幻的气场,从而有了一种浑然天成的圆润与唯美。
桑布伊《桑布伊》/风潮音乐
专辑有着如Miles Davis般深邃眼神的封面,当然,音乐和Cool Jazz无关,而和Miles Davis唯一有关的,也只有音乐上的Fusion倾向。
但桑布伊的这张同名专辑。却并非是为Fusion而Fusion的专辑,Fusion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制作方对于音乐的锦上添花而已。作为主体的桑布伊,则完完全全将台东卑南族的卡地布部落的古调,带进入了录音室,并随之带到了我们这些现代人、城里人的面前。所以有了《Milihuwan》里的弦乐,所以有了《Senay Na Temuwamuwan》里的电子鼓点。但这些又都不重要。
桑布伊的胸腔,就如同住着山水,住着喀达德伴氏玛法琉家族的历史与风情,住着人类历史源头最初律动的歌喉。静婉处如山涧泉音,奔涌时如巨流滔天。他的歌声亦有着极强极扎实,如同大地般的存在感,充满自然的能量。[NextPage]
熊熊作业《八九点钟的太阳》/独立发行
不得不说,这是一张意义大于音乐本身的作品。毕竟从单纯的单曲角度来讲,这张《八九点钟的太阳》缺乏几首、甚至一首能广为流传的流行歌曲。它更像是歌者熊熊迄今为止的人生作业,由三十年的时光碎片和个体记忆碎片,经过不停地组合、融合、纠缠后,提炼出的一张以音乐为表现形式,以杂记、影像和唱片作为载体的综合体。
这也决定了《八九点钟的太阳》这张专辑,并没有什么鲜明的主题,以及会有让人眼前一亮或恍然大悟的概念。听《八九点钟的太阳》,就如同看早期的贾樟柯电影,就如同度过一个意义虚无但心情沉重的下午。
《八九点钟的太阳》也是一张将回响定格在八十年代残垣碎片时代的唱片。这个“八九点钟的太阳”和“十二点钟的太阳”,几乎没有任何有意义有迹象有连接与传承。始终八九点钟的太阳本身,也因为这种时光停转,而有了灰蒙蒙的意象。这是一张太阳散发着雾霾般色彩和光晕的专辑。这不是熊熊作业的错。你懂的。
萧寒《萧寒》/听心音乐视觉公社
抛开冰河音乐美学和意象艺术这样的外在概念,萧寒这张同名专辑的内在,其实就是通过音乐的一种寻根。从旋律的创作及吟唱的方式上,萧寒依然保有九十年代那种萧瑟与孤清的诗人气质,而在这个基础上,更有他借助三首“满语·神歌”,向着自己血源的方向,寻求历史的认同。这就让这张专辑有了直觉感触之外的厚重与苍凉。
杜昆《清波街上空的幽灵》/口袋唱片
这是一张形态极其丰满的民谣唱片,你可以在这其间听到摇滚、电子和噪音。而虽然作品的创作线条是民谣的,但它们的精神又是摇滚的。不像新时代的乐手那样,只是满足于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曲风工程师,驱动杜昆创作的,更多的还是“不安”,是“钱塘忆”那种传统知识分子的回忆、焦虑和挣扎。
小皮《老歌手》/时间音乐
一如2011年的《我们都是岁月的孩子》,小皮的第二张专辑《老歌手》,同样和岁月有关,和潮流无关。以民谣为主体的旋律和文字,依然还在讲述着校园的故事,那种有大把时间发呆、幻想和风花雪月的旧日时光。典型如《关于昨天的故事》,串联了“冬季校园”、“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白衣飘飘的年代”、“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和“同桌的你”等高晓松(微博)经典作品的名字,在熟悉的情节里,回到了一个其实再也回不去的年代。
而活在过去的小皮,却也不只是为了活在过去而活在过去,以崇拜甚至“愚忠”的方式,去对待往事,以及民谣这种音乐形式。《世界也是我们的家》中的正能量,其实也是白衣飘飘年代精神的一种延续,这种精神,绝非文字意义上的诗意,而是让生命洋溢出动人、美妙的鲜活色彩。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