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情买卖》、《两只蝴蝶》、《那一夜》,到《最炫民族风》、《忐忑》、《江南Style》、《法海你不懂爱》,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首“神曲”横空出世。所谓“神曲”,通常是一些歌词及曲调极通俗的口水歌,它们流传于大街小巷,洗脑功能强大。
曾几何时,“神曲”还是“三俗”的代名词。尽管有人解释说《忐忑》及与之相似的外国神曲《Anchil mar par che sommerga》中灵活自如的高音需要歌手极高的技巧;凤凰传奇的“农业重金属”音乐其实词曲和唱功皆品质不俗;《江南Style》则因降低了各种音乐元素的门槛取悦听众而走红,是为音乐进入后现代时期成为流水线上商品时的完美产出,“神曲”仍们因其街头巷尾令人无处遁形的强大渗透力而让人们秉着过分流行即是“三俗”的念头而摆脱不了这顶让人难堪的帽子。
后来“神曲”的概念开始拓宽,摇身一变已经由“三俗”歌曲成为了最火歌曲的代名词。今年,土豆网甚至做了一个盘点2012年“神曲”的专题,《Price Tag》、《我的歌声里》、《Someone Like You》、《Moves Like Jagger》、《Love the Way You Lie》、《江南Style》等年度最火歌曲赫然上榜。
无论“神曲”的概念发生了何种变化,“神曲”作为一种最近几年席卷全球的流行现象惹得众人乐此不疲地试图从各方面解释。科学论有“耳朵虫”之说,比如辛辛那提大学市场学教授詹姆斯·凯拉瑞斯统计了一个“耳朵虫”的排行榜,得出的结论是那些高居排行榜前列的歌曲大多具有强烈的节奏,且音乐的主题周而复始地持续出现。这种周期性的节奏让旋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就像没有尽头一样而让音乐不由分说地印入一个人的脑子中。还有社会学的解读,比如认为一个人对“神曲”的看法如同硬币的两面非此即彼,很多人讨厌凤凰传奇,其实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追求身份认同罢了,因为追逐陈绮贞、张悬与追逐凤凰传奇本身就不可共存,这关乎社会身份造成的深深鸿沟。当然还有商业上的解读,比如炒红一首“神曲”的共赢效益足以让一条链上的人全力以赴。
然而如果不去细究“神曲”的品质以及大肆流行背后原因的话,大可以用音乐最原本的角度来看待它们——一种适于传播,能够承载大众共同记忆的载体。说到底,作为社会动物的我们,总是需要某些共同记忆来联络彼此,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社会事件有太多种解读、宗教是内心的东西、各行各业隔行如隔山、书不是人人会读、电影尽管宣传铺天盖地也并非人人都会走进影院……剩下的大概就只有音乐了。
当一种音乐在哪里都可以听到,旋律歌词又容易被深深印进脑海,那么它的意义就早已超越了音乐本身。比如,当《江南Style》因为极高的辨识度成为全世界的狂欢,你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大家一起跳骑马舞时因为拥有同样的密码而能打开同一把通向快乐的锁而产生的默契;当《忐忑》走红时,记得的也多是和谁一起初听神曲而笑得前俯后仰;一边把“农业重金属”挂在嘴边嘲笑《最炫民族风》,一边又在KTV跟朋友大唱《最炫民族风》再配上随心所欲的动作的时候,这首歌本身是否早已不再重要而只是成为了一个载体?
然而毕竟还是有遗憾。当人们的共同记忆需要靠“神曲”来承载,这个共同记忆实在短命了点。若干年以后如果再听到,固然能够回忆起这场集体记忆,却少了唇齿留香的余韵。然而我们本来就身在一个日趋短平快的世界,美好细腻的容易被湮没,先声夺人的亦稍纵即逝,又何止音乐。
(编辑:郭宇)